鄭力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老年膽結石病人療效及并發癥的臨床觀察
鄭力
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老年膽結石的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發生率及止痛藥使用情況。 方法 隨機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膽結石病人,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病人采用常規手術方式,觀察組病人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比觀察2組病人術中出血量、并發癥及其止痛藥使用情況。 結果 觀察組病人術中出血量為(45.4±9.6) ml,明顯低于對照組[(153.2±30.5) ml],觀察組病人并發癥發生率為7.50%,與對照組(22.5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病人的臨床療效達到了97.50%,其止痛藥使用率(30.00%)也明顯低于對照組(77.5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結論 老年膽結石病人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中出血量較少,有效減輕了術后疼痛表現,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價值。
腹腔鏡; 膽囊切除術; 膽結石; 老年人
膽結石是臨床診療中比較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由于老年病人代謝功能下降,膽結石的發生率相對較高。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膽結石的首選方案,但是傳統手術創傷性較大、術中出血量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一種基于微創理念的手術方式,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膽結石病人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80例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膽結石病人,所有病人均經臨床診斷確診。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60~77歲,平均(63.1±2.5)歲,病程5~10年,平均(9.3±1.5)年。其中合并高血壓20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10例,合并糖尿病10例。觀察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60~74歲,平均(63.6±2.1)歲,病程5~14年,平均(10.3±1.5)年,其中合并高血壓15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15例,合并糖尿病10例。2組術前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術前禁食,B超檢查,確定結石位置,并明確具體數量。術中,行仰臥位,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在病人右肋骨下緣位置做一切口,逐層分離黏膜組織,實施膽囊切除,術后縫合切口并給予抗生素口服防止感染。
觀察組:均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術前麻醉與對照組相同,于病人右肋骨下緣位置,選取一處小戳口,直徑為1 cm,穿刺針由此戳口經穿刺完成入腹操作,然后將適量二氧化碳經管道輸送至腹腔內,然后將trocar經戳口穿刺予以置入,最后置入腹腔鏡。于腹腔鏡直視下,在病人腋前線與右側肋弓相交處,以及右側肝圓韌帶處,分別選取兩處小戳口(0.5~1.0 cm),而后于腹腔鏡下,開展膽囊切除術,對膽囊三角位置予以細致觀察,然后將其分離,暴露膽囊管動脈,另將膽囊管充分暴露,依次行夾閉、切斷,去除膽囊,實施肝床止血操作。采用濃度為0.8%生理鹽水實施沖洗操作,檢查是否存有活動出血狀況,然后排出二氧化碳,對各個戳口實施縫合。手術將要結束之前,完成引流管設置,防止病人腹腔發生感染,便于引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2組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同時統計2組術后并發癥情況以及止痛藥使用情況。
1.4 療效評價 病人臨床癥狀和體征均基本消失,影像學檢查顯示結石基本排出,則評定為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均極大程度改善,影像學檢查顯示結石部分排出或縮小,則評定為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沒有改善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但是影像學檢查顯示結石沒有變化,則評定為無效[1]。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采用百分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顯著減少(P<0.05);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指標對比
2.2 2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2組病人手術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觀察組創口感染、發熱、膽管受損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術后并發癥率比較(n,%,n=40)
2.3 2組臨床療效及其止痛藥使用率比較 觀察組臨床治療顯效率達到了42.50%,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2組止痛藥使用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總有效率及止痛藥使用率比較(n,%,n=40)
膽結石發病誘因多,任何對膽汁酸濃度、膽汁外溢有影響的因素,均會引起膽結石的發生。此外,膽結石還與糖尿病、飲食、妊娠、肥胖及雌性激素等因素有關。多數膽結石病人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僅有極少數病人臨床癥狀表現為右肩背部放射痛、上腹隱痛及膽絞痛等。膽結石是消化道最常見的疾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應選擇合適、安全性高的手術方法,盡可能地減少病人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降低手術風險。由于老年人在機體各項功能方面存在明顯下降狀況,免疫力也逐漸下降,相比于其他年齡人群,具有較高的膽結石患病風險。研究表明,老年病人的膽結石發病率高達35%,傳統形式的開腹手術具有較大切口,對病人易造成較大創傷,極易阻礙病人術后恢復,同時病人具有較差的依從性,結石極易殘留[2]。術后恢復時間長且緩慢,對于老年病人而言,傳統手術風險較大[3]。而采用腹腔鏡手術僅需選取病人相應部位幾個小切口,將其作為觀察孔及操作孔,便可開展手術操作,創傷較小,病人術后可較快恢復,對于老年膽結石病人治療尤為適用[4]。此外,腹腔鏡能夠對結石部位進行明確定位,使臨床醫師對結石大小有一個直接的了解,將手術視野充分暴露并放大等,使手術操作簡化,促進結石清除率的提升、腹腔污染率的降低,減輕了對組織牽拉造成的鈍挫傷,使手術順利完成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證[5]。此外,老年病人對腹腔鏡小切口創傷具有較小的應激反應,能夠有效解決術后切口瘢痕遺留的問題[6]。本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的臨床有效率高達97.50%,遠遠高于對照組。本組所選病人中,術后出現的并發癥包括發熱、創口感染以及膽管損傷。發熱和感染可以通過加強術后護理干預降低其發生率,而膽管損傷是手術操作中存在的問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夠在膽囊位置和腹腔鏡視野引導下避免手術損傷周圍組織及膽管,而傳統開腹手術過程對手術操作者的技能具有較高的考驗[7-8]。另外,觀察組病人止痛藥使用比例也相對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夠有效減輕術后疼痛表現。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老年膽結石的臨床效果顯著,具有手術創口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的特點,該術式能夠有效改善膽結石病人癥狀,有助于減輕病人術后疼痛,同時能夠縮短病人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何承平.幾種不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4,3(12):1292-1294.
[2] Abraham S, Rivero HG, Erlikh Ⅳ, et al.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management of gallstones[J].Am Fam Physician,2014,89(10):795-802.
[3] 王康華,程遠,蔣澤生,等.三點法經臍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2015 (2):132-135.
[4] 楊洪穎,劉曉耕,李茂恒,等.膽結石患者應用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腸粘連機率的比較[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6,21(2):340-342.
[5] 柳化源.微創保膽取石術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的手術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4,37(14):68-69,78.
[6] 凌杰,葛海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術治療急性結石嵌頓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比較[J].醫學臨床研究,2014,31(9):1693-1695.
[7] 許騰,李春友.LRCL與LC治療膽囊結石的療效對比[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4,17(12):968-970.
[8] 張程鵬,秦嶺,吳茂喜,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石癥治療效果評價[J].陜西醫學雜志,2015,44(12):1606-1608.
Observation of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complica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ZHENGLi.
DepartmentofSurgery,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DongchengDistrict,Beijing100075,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complication rate and the rate of use of analgesics in the treatment of cholelithiasi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Methods Eighty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outine surger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he complications, blood loss, and the use of analgesic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153.2±30.5) ml vs (45.4±9.6) ml] (P<0.05), 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22.50% vs 7.50%) (P>0.05), and the rate of analgesic us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77.50% vs 30.00%) (P<0.01).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ached 97.50%. Conclusion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shows less bleeding, and effectively reduces postoperative pain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olelithiasi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gallstones; aged
100075北京市,北京市東城區第一人民醫院外科
R 657.4
A
10.3969/j.issn.1003-9198.2017.06.017
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