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凱寧
摘要:歷史唯物主義者普遍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史是一部人類的血淚史,但歷史仍舊不能抹滅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卓越貢獻。如果資本主義僅僅是一部暴力詩篇,今天世界的成就是無法想象的。其實正是資本主義發展中體現出的理性(馬克思·韋伯稱之為“資本主義精神”)促成了近代社會脫胎換骨的變化。而資本主義之所以蓬勃發展的原因,韋伯另辟蹊徑,從宗教倫理入手,分析其對于資本主義文化、精神以及制度和經濟的關系,產生了許多獨到見解來指導社會價值觀的形成,這為當今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找到新的發展動力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
關鍵詞:資本主義精神 現實意義
韋伯從文化——宗教這一視閾出發, 分析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在于資本主義精神的發展問題。本書的立論基礎是在探討東西方差異問題時所產生的,深入分析了究竟是何種原因使得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在西歐興起并發展,而同樣有著悠久歷史和資本主義根基的東方各國,諸如中國、印度卻沒有產生相應的資本主義制度。韋伯分析并得出結論認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與新教倫理之間存在著一種內在的親和關系,西歐各國近代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產生和發展,是以在歐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倫理中的所產生的“資本主義精神”為支撐而興起的。這種精神既是西歐社會發展日積月累的產物,更是中世紀后西歐理性主義長期發展的結果。
一、“資本主義精神”問題的提出
韋伯的整體研究是通過比較世界各個宗教所代表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去探討其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且重點考察了宗教改革時期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倫理與現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是與新教倫理不可分割的,并對不同宗教教義的區別及其與東西方不同民族間文化背景的關系進行比較并指出正是這種不同民族間宗教教義不同所帶來的文化背景的差異,最終導致各個民族走上了不同的發展之路。該書就是從這一角度來探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密切關系的,韋伯研究資本主義“性格”的切入點也是獨辟蹊徑。宗教改革后,歐洲中世紀終結,理性主義指導下的科學實踐逐漸的打破了教會在各個領域的統治地位,教會為了生存也發生蛻變。韋伯試圖從歐洲人在宗教態度上的轉變上為資本主義后來在西方能夠產生萌芽甚至茁壯的現象找出一套合理的解釋。因此本書主要論證兩個方面:第一是為什么西方能成為今天的西方;第二是為什么現代資本主義只能誕生在西方。
西方整體呈現出今日的景象并非任意發展而來,因此需要找到一種因果聯系來推論怎樣的行為手段造成了最終的結果。中世紀,基督教將人們對利益、財富的追求視為罪孽,而新教認為為財富而追求財富是罪惡的,但若作為從事一項職業并且以勞動而獲得財富,那便是象征著上帝的賜福。因此,獲得財富,不僅是應當的,而且是允許的。從宗教改革的視角出發,新教徒在經濟生活中相比于天主教徒占有更多的資本,二者對于教育的態度差異也十分顯著,這導致他們在職業選擇上的偏好也有所不同,天主教更注重來世的特征使得教徒們的最高理想通常具有禁欲、苦行的色彩,這就讓他們對現世的利益無動于衷。新教禁欲主義觀念強調勞動是人生的目的,努力工作增加個人財富是為上帝增加榮耀。這種盈利的欲望并非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時期,“資本主義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并且遠遠早于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的時間。書中開篇即提出在很久以前,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的企業形式在東方許多國家中都曾經出現過,但這些資本主義之所以無法發展生存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支撐而最終銷聲匿跡。所以韋伯指出,近代資本主義形成關鍵不在于從事為盈利的商業活動,而在于以何種精神從事商業活動。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資本主義精神,那里就會創造出資本主義的經濟方式與生產方式。
什么是資本主義精神,什么是資本主義精神產生的真正母體,韋伯的回答是:新教倫理。韋伯認為新教諸派的融合導致了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并且從時間上來說,資本主義精神先于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
二、何為“資本主義精神”
資本主義精神的產生與新教倫理密不可分,韋伯研究資本主義精神便是從宗教改革開始。在宗教改革中最關鍵的教義便是分別由路德和加爾文提出的影響資本主義發展的觀點——“天職觀”和“預選說”。“天職”思想促成了新教徒向傳統基督教教義的強勁挑戰,激發了“資本主義精神”從而徹底改變了社會發展的面貌。從此,中世紀的黑暗撥云見日,新教不僅是在精神上,更是在組織上加入了變革的因素,而作為科層制的創始人,韋伯自然十分重視組織層面對社會生活所產生的約制力。
路德的思想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首先他循著中古神學的傳統,認為俗世內勞動雖是信仰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自然條件,但沒有什么倫理上的含義;逐漸的,他開始轉向信仰可以決定一切,主張“因信稱義”,反對修道院與世隔絕的生活方式,認為這是一種利己主義逃避世俗義務的結果;最后達到了“激進”的階段,無論何種環境,只有堅決履行世俗義務才能使得自身得到拯救,這是得到上帝諒解的唯一方式。因此提出了“每一種正當職業都有絕對的同等價值”。這樣就在倫理上打破了“雙重道德”對于世俗職業的歧視,為世俗職業的合理性奠定了理論支撐。
就加爾文教而言,加爾文教的禁欲主義對資本主義精神的影響和成長至關重要 。加爾文教更加徹底的否定了可以通過善行與懺悔來使自己得到拯救。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通常認為人們通過商業活動賺錢的根本目的并非錢本身,而是為了滿足人們生活的各種物質需要,也就是說金錢并非生活的目的,它只是人們為了滿足生存欲望的一種手段。而韋伯則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返本開新,他認為新教的精神是可以讓商人們將金錢作為目的的,為了錢而賺錢,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商人的“天職”。這種資本主義精神的出現就是早期資本家們的生活寫照,先驅們將創造財富作為一個教徒一生的根本使命。當今的資本主義使每一個人不得不順從適應市場的規范,經營公司,你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如果賺不到足夠的利潤企業就會倒閉,不努力的人就會失業,這是生活中的一種常態,但是這一切是誰規定的呢?韋伯認為在這種約定成俗的規范有強制力之前,一定實現有一群人“自發的”形成了適合資本主義特征的生活態度,資本主義絕不是無中生有蹦出來去強迫大家服從其紀律,相反,紀律一定是人為創造的結果,是很多人先把上述職業義務和態度當作是追求的目標,他們成功后,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這是一種因果關系。
所以資本主義精神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以“天職”觀引導的職業精神,“天職”觀念所形成的神圣勞動價值觀,告誡人們需要時刻保持純潔的情操,人人都應當過勤儉禁欲的生活,勤勉于世俗職業并通過其實現自我價值。新教教義更是給予世俗工作極高的地位,將其視為對上帝的效忠,成為他們成為選民的先決條件。正是天職觀念造就了資本家的經營精神與工人的勞動精神。而另一類精神就是“禁欲主義”引導下教徒生活的勤儉節約。新教倫理主張理性禁欲主義,要求人們為了上帝的榮耀和選民的身份而努力工作并勤儉節約,這實質上也就引出了資本主義的積累精神。
三、資本主義精神的現實意義
韋伯對資本主義發展的研究方式不僅給我們研究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的產生原因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而且給我們揭示經濟與倫理、文化、精神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范式,這同樣給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給予了寶貴的經驗。
(一)倫理道德在現代社會的作用亟待加強
新教倫理的盡天職、蒙恩、勤奮、守信、克制、儉省、節欲的精神推動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韋伯以獨特的視角闡釋了倫理和經濟發展的特殊的內在關系,探討并肯定了倫理道德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性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發展市場經濟是手段,倫理道德的提升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評判標準并不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理性的提升,約束力才是人發展的偉大結果。因此倫理道德對經濟社會發展而言,除了為其提供基本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還必須為社會發展提供倫理導向,使得經濟社會發展的符合人類發展的利益。我國的現代化發展不僅是在經濟領域問題,更應該是內在文化背景、價值觀念與倫理道德的問題,經濟發展如果沒有倫理道德作為基礎,沒有合理的價值體系作為支撐,發展前景就會變得撲朔迷離。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那些非道德現象給社會發展造成的巨大危害性絕不亞于其他違法行為的產生。因此,我們在不斷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相關機制建設的同時,也要不斷完善社會道德倫理的基礎建設,尋找經濟社會體系存在的理論支點,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健全的道德規范和文化體系,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迅速、規范、同步和持續地發展。這是德治經濟應然的價值追求。
(二)逐利過程需不斷理性化
身處技術時代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即是技術的中立性給人類造成的困擾,而韋伯研究中的宗教倫理精神,在當今時代更可以理解為一種人文關懷,一種發展信仰和追求。韋伯贊賞的一條圣訓是:“你須為上帝而辛勞致富,但不可為肉體、罪孽而如此”。中國和西方思想上的本質差異便在于左右西方人的在于理性,理性是西方一直追求的至善之法。而在我國,人們思想長時間存在的本源在于“道德”,所以如何培養社會比較認可的統一的道德觀、價值觀,就如同鑄造一部法律一般重要。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西方社會一直貫徹亞當·斯密提出的“經濟人”假設理論的本質內涵,即人的一切活動均是以經濟為根本目的而存在的。但是在經過了近代發展后關于人的內涵被極大豐富,人已經不僅僅是“經濟人”,更是“社會人”、“復雜人”,科學、技術、經濟的發展可以絕對“理性化”,但是人類發展卻不能如此。人類在社會發展歷史中始終占據主體地位,如果忽視人文關懷,忽略發展意義、目的,發展就會變成一頭怪物,由此人類成為了發展的手段而非目的,最終造成發展的本末倒置。而我國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應當認清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二者不可混淆。人文關懷的需要對于經濟的發展已變得十分迫切,如何使“經濟人”的行為成為符合人類發展理性行為成為人類真正走向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如果發展是一場遠航,那么人文精神就是指南針,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展方向,在美麗的發展現狀也必將成為曇花一現,人類發展也將走向無法預知的深淵。
四、結語
雖然本書的觀點較為狹隘,僅從宗教倫理角度分析制度構成原因,但這種對于資本主義發展的辯證態度對于現實社會的意義愈加重大,使得當代的資本主義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單純地靠抨擊、貶低來宣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的行為是有失偏頗的,盲目相信自身的制度、社會,而對其他一切都抱有敵意是一種思想僵化的體現。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世界所有生物的進化過程,絕對不是由低級向高級的進化,而是一種不斷適應社自然界發展的進化。人類理性的進化也是人類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更重要的是符合人類發展根本利益,單純認為經濟發展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就會導致經濟發展毫無目的性。發展沒有正當意義,經濟增長就只能滋生出“享樂主義”、“虛無主義”這種怪物,所以韋伯所論宗教本質上就是文化的功能,它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方向,而經濟發展只是人類進步的手段之一。人類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人類自身,如果人類變成了手段,則人類就沒有了特殊性,這種貶低自身的做法也會必將導致導致發展的終結。
參考文獻:
[1]梁駿.經濟發展的道德支撐——讀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
[2]楊彥明.論西歐資本主義興起的精神因素——解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J].河西學院學報,2006.
[3]吳立云.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關系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4.
[4]楊金廷.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韋伯問題的啟示[J].邯鄲學院學報,2012.
[5]李昳聰.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從馬克斯·韋伯看大國崛起[J].嘉應學院學報,2007.
[6]劉書偉.論新教倫理意識形態的資本主義經濟功能[J].經營管理者,2011.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