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方明
摘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一種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農民團體。我國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起步較早,但是由于復雜而漫長的政治歷史背景,其形態演變多樣,發展情況為較為復雜。本文通過大量國內外文獻閱讀對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歷史進行闡述。
關鍵詞:農村 經濟合作組織 歷史演進
隨著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全新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各地區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數量和規模都得到了質的飛躍。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互助合作時期
在1949年之后,國家在全國進行了土地改革,頒布了《土地法大綱》。在實行全國范圍內的改革以后,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資產,其生產主動性也不斷提升,很多地區的農業化生產缺少先進的生產工具,缺少勞動力,很多地區的農民利用資源原則組織不同方式的生產自主。在農業發展中,不同成員之間團結互助,調整不同勞動形式的利用,實行等價交換的準則。在1951年12月,國家公布了相關決議,提出了要主動援助以及支持農村地區的互助組的發展,鼓勵了農村互助組的增加。根據歷史資料顯示,截止到1954年,全國已經有993.1萬互助組,參加農民家庭的數量為6847萬戶,占據全國全部農戶家庭58.4%的比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互助組就是國內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軔階段的最初形式。
二、改革開放前期的人民公社時期
在實行互助組之后,農村互助形式不斷發生變化,在合作化水平不斷提升的狀況下,人民公社這一形式應運而生。1958 年 5 月黨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全新路線,7年達到英國發展水平,15年趕超美國的經濟發展政策,在1958年8月份,再次通過了相關決議。其中規定首先,人民公社不斷發展的前提就是國內農業生產力不斷提升,以及農民不斷提高的政治思想,公社所有權依舊是集體,然后逐步過渡到全民所有制,在過渡階段要實現較快發展,時間界定為三四年。很多地區不能跟上全國的經濟形勢,在五六年的時間內也要過渡完。其次,很多條件較好的地區可以實現工薪機制;最后,利用人民公社的形式可以加快社會主義發展的腳步,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在《決議》頒布以后,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內,全國范圍內就有74萬合作社被變為人民公社,數量達到28500,加入人民公社的農戶比例占據比例為99%,利用三個月最終實現人民公社。此時的人民公社基本特征是:第一、“一大二公”。“一大”是指生產規模大。主要單位都是原本的各種級別的合租社,實現生產集中化,將所有農戶都集中在一起,一起勞動,實現統一化分配的形式。“二公”的涵義就是公有化程度不斷增加,原本農戶自己擁有的土地、畜生等財產都隸屬于公有。其次,實行平均分配的原則,也就是人民公社內部的農戶都實行平均的分配制度,社員的基本口糧、伙食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費都是平均使用,也有平均工資的機制;再次,實行政社一體的機制。人民公社就是主要生產單位,也就是政權形式;因為人民公社的很多發展不能適應那個時期的生產力狀況,而且實行平均分配的機制,極大的影響了人民在經濟活動中的積極性。人民公社運動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得到了有效遏制,從而大大緩解了人民公社運動帶來的危害。開始實行按勞分配的制度,農民可以自己經營其他產業,土地使用權也是農化所有。從此,人民公社制度進入了相對穩定的階段。從合作社經濟發展的形式,已經違背合作社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這種形式一直延續到1978年,在1978年之后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三、改革開放之后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在上世紀80年代是國內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在這是歷史時期,很多農村區域逐漸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形式促進了農村地區生產所有權的變革,與此同時農村生產制度逐漸變化,產權機制也不斷發展。比如土地歸屬權機制的創新:也就是將土地從統一化經營開始講經營權利發放給農戶,農戶擁有了土地的經營權利,可以自由流轉土地的承辦權。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民在獲取土地經營權之后,最需要的就是生產技能,為了滿足大部分農民的需求,吉林省的鄉村地區建立了支持農民發展技術的服務機構。
四、農村經濟合作社時期
在20世紀90年代,農村經濟合作社處于最初發展時期。該階段里,計劃經濟體制逐漸退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領域,取而代之的則是更加適合我國當前國慶的市場經濟體制。在農村經濟體制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市場經濟的重要措施,大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熱情,促進了農業領域生產效率的提升,使各種類型的農產品進入市場,極大了豐富和拓展了農村經濟市場的規模和質量 。
在該階段,就吉林省而言,合作組織在組織結構和經營范圍上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更加多樣化的農產品和農業技術更多地被合作組織所吸收,似的合作組織的產業化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合作組織在結構上的優化,同時也豐富了資源。合作組織的成立方式也從政府牽頭向自由組織進行轉型。生產經營的產業也不局限在基礎的農業產業上,而是向多元化,深加工的農產品領域發展,形成了一套自身發展的機制。
起步于21世紀初,屬于質量內涵發展階段。在市場化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開始在世界市場中嶄露頭角,與此同時農產品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在產品生產效能提升的前提下,努力目標也從以前盡可能生產數量多的供應開始變化,逐漸關注產品認證以及質量。那么,為了適應這樣的需求,政府部門層層給予政策支持,盡最大努力打造各類精品產業和品牌產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目標從規模組建轉化到注重質量內涵建設,這一舉措使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劉曉梅.培育合作組織發展農村經濟[J].經濟,2017,(02).
[2]王曉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7,(01).
[3]孟娜娜,藺鵬.河北省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金融支持問題[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01).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