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榮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是一個嶄新的時代,知識以人們無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全國“萬校一書”的課程體系、“萬人一面”的培養(yǎng)方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而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符合這一時代要求的人才,教育是關鍵,而教和學是教育實踐中最基本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材是為教師設計的教材,過分地重視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歷史知識結論化、定性化,其特點是繁、難、偏、舊,超越了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缺少趣味性和可讀性,偏重智商的培養(yǎng),而歷史新課程的改革,則在重視培養(yǎng)學生智商的同時,更關注學生情商、心商的培養(yǎng)。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如何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增加師生互動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學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的思維這一課題擺在我們面前。以下結合教學案例談談實踐體會:
一、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教育觀念是教育思想、教育教學模式、教育策略、教學目的等諸方面的集中體現,它反映出教育發(fā)展的方向。
舊的歷史教學觀念束縛了教師的教學可塑性,據《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的統(tǒng)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義初中歷史教材出現了幾百處“硬傷”。有些細心的教師發(fā)現了這些錯誤,但是只能堅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的信條,不能超越大綱和教材的定性規(guī)定。歷史教師只能是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學科知識的傳授者,《歷史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模范執(zhí)行者。歷史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改變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細心研究新教材,設計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增加師生的互動,良好和諧的師生互動關系可促進學生交往能力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多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表情,及時調整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和個性化知識的建構。防止教師的絕對權威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湮沒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扭曲了學生的心靈,成為啃教材的書蟲,教師的應聲蟲。并且在課堂上教師應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對話、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真正樹立學生主體的觀念,認同學生的觀點,指導和組織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合作探究問題,營造民主教學的和諧課堂氛圍,增加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舊的歷史教材偏重智商的培養(yǎng),而歷史新課程的改革,則在重視培養(yǎng)學生智商的同時,更關注學生情商、心商的培養(yǎng)。即培養(yǎng)綜合運用型、創(chuàng)新型、多元智能發(fā)展型的人才。歷史新課程所追求的價值取向是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國情,認同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學習汲取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是一種較為務實的培養(yǎng)方向,它更重視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公民,將培養(yǎng)目標現實化、實際化。同時,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民主參與教學,師生共同建構歷史知識的意義。
二、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
1.注重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自覺學習的強大內驅力。在教學中將同學們容易錯的一些問題(或概念),如“岳飛是否是民族英雄”等,設計成對話式的“歷史診所”,讓學生進行診斷。另外,根據心理學中心理置換的理論,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競猜,如“猜猜我是誰”或“猜猜我們是誰”,例:“我曾問鼎中原,一鳴驚人說的就是我,我是誰?”等題目,以夸張有趣的問題和學生的競爭心態(tài)既考查了課本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又使學生在有趣的形式下愉快地完成對史料的辨析。
2.注重學習的競爭性
近來一段時間電視臺有許多知識競賽的節(jié)目深受中學生的歡迎,可以參照這個形式設計“歷史擂臺”教學方式,以打擂的方式,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擂主和攻擂方在課堂上由學生自主產生。其他類似的活動還有“成語對應”(一方說成語故事,另一方對出相關的成語),“成語搜集”比賽(搜索范圍限定于某個歷史時期,以班組形式限定完成)。例:初一歷史上冊“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這一課授課時,先讓每個同學搜集有關春秋戰(zhàn)國這一時期的成語,然后在班上交流,以班為單位歸納總結。全年級七個班最少的班搜集出67個,最多的班級能搜集出一故事百多個相關成語。
3.注重學習的探究性
初中生探秘心理很強,歷史上許多有趣的現象可供學生們探秘解謎。例如新教材中“半坡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這只汲水用的瓶子為什么做成這個樣子,如果你用這個瓶子去河里汲水,會出現什么奇妙的現象,為什么”等一系列的題目。這道題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心理,也加強了學生動手的實踐性,這樣的題目還有讓同學解釋課本中沒有譯釋文的甲骨文和金文,鼓勵他們試著去辨認,這時候每個同學似乎都成了古文字學家,彼此之間討論,爭論,反復推敲,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辨析能力。
4.注重學習的運用性
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是初中學生學習歷史應形成的重要能力之一。如讓同學搜集中國古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有關“以和為貴”的思想和事例,看看能不能以通信或其他方式用這些觀點勸說巴以領導人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民族和地區(qū)之間的沖突,這樣又把學生的視野很自然地由課堂引向世界,達到談古論今,活學活用的目的。
5.注重學習的角色性
這是一種利用學過的有關歷史知識,以第一人稱或短劇表演等情境創(chuàng)設手法,引導學生“移情”“神入”于歷史環(huán)境之中,從而生動地反映過去的社會生活狀況。這樣的設計既可激發(fā)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充分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意的空間,又避免了死記硬背課文,生吞活剝地運用歷史資料和歷史概念。
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殿,在教學中更要關注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這樣學生在歷史知識增長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有責任感。
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只要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力量,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喜悅與滿足,品味人性的燦爛和魅力,課堂就會成為人性養(yǎng)育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