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麗
【摘 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很重要。改變當今時代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狀況,己成為人類面臨的重大課題;大氣污染、生態失衡、水體污染、水土流失嚴重等,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環保教育意義深遠,它將關系到我們的下一代能否擁有真正的綠色家園。在終身教育背景下的現代幼兒教育,更要求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和行為!
【關鍵詞】家長;孩子;環境教育;策略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幼兒園、家庭、社區是兒童發展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微觀環境,作為孩子最早接觸的社會文化環境,它對孩子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以擬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很重要。在終身教育背景下的現代幼兒教育,更要求從小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和行為,家長如何以身作則,加強對孩子的環境教育,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呢?
一、家長要加強自身的環保素質,處處為孩子樹立環保榜樣
家長要多閱讀一些有關環保方面的書籍,如《地球家園》、《21世紀不是夢》等,多關心周圍的環保狀況,收看有關環保的電視節目,如“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了解園內外環保動態等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家長同時也應注意自己的行為,家庭環境是影響兒童個性發展的重要因素,班杜拉強調人的個性是在觀察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所以家長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情緒狀態、氣質風度、性格特征等對兒童都有很大的影響,家長好學習,兒童對學習也有興趣,家長熱愛大自然,孩子也熱愛大自然……這說明家長的文化素養對孩子的個性和愛好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家長要從點滴做起,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孩子。如不隨地吐痰,不亂丟果皮紙屑,在公共場所不抽煙,不高聲喧嘩,在家聽音樂、看電視注意控制音量,不制造噪音影響他人的生活等。
二、家長應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新《綱要》指出:“在孩子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孩子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孩子們對周圍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們在不停地尋找、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做父母的要給他們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要保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愿望健康地成長。家長應多讓孩子看一些有關大自然的書及電視節目,休息日帶孩子參觀展覽館、博物館,多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游玩,如“親子踏青”、“秋游”等,在金色的秋天,可帶孩子拾許多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落葉,與孩子做玩落葉游戲,可擺成一豎排糖葫蘆,也可擺成一橫排落葉火車,還可擺成各種幾何圖形形狀;可把一張張樹葉加工成有趣的動物畫,還可制作成有著喜怒哀樂表情的樹葉臉譜等,這樣,就把這些落葉垃圾變成了寶貝。還可在雙休日把孩子帶到美麗的公園,讓他們欣賞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與花草合影留戀,并用畫筆畫下公園的一角等等,孩子們為湖水中的倒影,為盛開的荷花而歡呼,為蔚藍的天空、變幻莫測的云彩而驚嘆,此時,孩子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關心、熱愛環境的情感油然而生,環保意識也隨之增強。
家長還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接觸和探究植物,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觀察、探究周圍環境中的各種植物,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和他們的發現;孩子不僅能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及變化規律,而且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頑強的生命力,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挖植物的熱情,關愛與呵護植物的情感和能力。家長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動物,通過對小動物的觀察、飼養和照料,以及進行成長記錄和與他人交流,會有許多有趣的發現,獲得許多相關的經驗和信息,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及動物與環境的依存關系,知道動物和人一樣需要一個祥和美好的環境,從而讓孩子對動物的關愛之情,對動物的探究熱情不斷增長,伴隨一生。
三、家長還應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陳鶴琴先生說:人類動作十分之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十分之九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小時期,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品德教育的重點,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有良好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如整潔、干凈的居室;寧靜、溫馨的臥室等,孩子好模仿、思維具體形象,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他學習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響著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善于抓住各種機會,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家長應結合孩子的生活實際進行有關教育,要教育孩子養成隨手關燈、節約用水、用電、用紙張,愛惜糧食的好習慣。結合環境紀念日進行教育,讓孩子以切實的行動珍惜這些資源;讓孩子知道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每一塊饅頭、每一斤水果,就是為保護水資源做出了貢獻;我們少用一雙一次性筷子、少扔一個塑料袋、少寄一張賀卡,也就是為保護水資源做出了貢獻。針對孩子不能很好地吃完自己的飯菜,家長可利用——糧食日開展教育,在室內設置“環保教育角”,展示農民伯伯辛勤勞作的圖片或錄像,讓孩子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從而教育孩子愛惜糧食。
家長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注意收集廢紙、易拉罐、玻璃瓶等,開展“比一比,誰最會利用廢舊物——家庭‘六一環保制作比賽,不把它們當成垃圾扔掉,因為它們都是再生資源,這樣既節約能源,又減少了污染。”還可開展“碧水藍天好家園——孩子環保美術作品展覽。”“綠色小天使——植樹節綠色大行動”,開展“學做地球小主人——環保游園會”等等,這些滲透環保教育內容的活動絲毫找不到說教的痕跡,孩子在愉快寬松的環境里既獲得了知識,愉悅了身心,又積累了真切的情感體驗,提高了參加環保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了孩子良好的環保習慣。
四、家長應引導孩子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增強孩子的環保意識
在公共場所看到他人丟棄紙屑、果殼,家長應建議孩子撿起來放入果皮箱。在家中收集的廢報紙、易拉罐、方便面桶、月餅盒、果凍盒等應讓孩子帶到幼兒園,作為孩子美術的手工材料。孩子對動植物無比喜愛、視為朋友,一旦他們感到自己喜愛的東西受到威脅,他們將樂于投入到保護它們的行動之中,如當孩子想到他們親手養大并放生的青蛙會被捉、被吃,造成害蟲肆虐,莊稼欠收時,心中不僅是難過,更會產生憤怒的情感,從而喚起他們保護動物的迫切愿望。
家長發現孩子有錯誤行為應及時制止,并幫助孩子分析錯在哪兒,從而讓孩子對錯誤行為有一個新的認識,并形成環保意識。此外,讓孩子了解環境污染的狀況,感受重視環保的呼聲,對污染環境的不良行為,可以作為反面教材,從而讓孩子明白環保不是哪個人的事,而是全社會的共同意識及責任。
面對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對孩子進行環境教育是功在當代,利澤千秋的大事,讓環保意識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生根、開花、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