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 要】音樂鑒賞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感知能力,因此,高中音樂教學中以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為重點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就現狀而言,很多學校對音樂課以及音樂鑒賞教學是不重視的,學校應該及時更新觀念,重視起音樂鑒賞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鑒賞能力;策略
1高中音樂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意義
高中音樂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具有德育作用,鑒賞的過程既是掌握技巧、培養樂感、確立觀念的過程,也是塑造美好的人格品德和高尚的思想精神的過程;一堂好的音樂鑒賞課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感、世界觀、價值觀的過程。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過程是學生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它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深遠持久的積極影響。現在,很多學校并不重視音樂教學,在他們看來,學校的升學率才是最重要的,殊不知忽視了音樂教學對學校教育而言,是極大的損失。
2高中音樂課堂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策略
2.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欣賞與享受音樂
2.1.1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時導入一些有趣的話題,如歌手的相關故事、歌曲涉及的相關典故、歌曲的創作由來等,讓學生在課堂開始之初就能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悄悄在做主科作業或者趴在桌上睡覺。
2.1.2教師在選擇鑒賞音樂作品時,一定要充分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要懂得緊跟時代潮流,選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音樂作品,如教師選取的鑒賞民謠是當下較為流行的《成都》,那么學生一定有說不完的話題,但是如果教師選取的是自己那個時代流行的《康定情歌》,那么即使歌曲的藝術價值再大,學生也會選擇沉默不語,這時音樂課堂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
2.1.3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僅僅依靠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適當地開展一些有趣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給學生自主學習、自我體驗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學會唱某首歌曲,嘗試著說說某首歌曲的相關故事,并且闡述為什么覺得它好。
2.2整合作品的形象特點,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
2.2.1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工具來創設情景。教師可以通過將音樂作品形象化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用形象化的畫面來啟發學生的聯想、想象,通過具體的東西來幫助學生投入抽象音樂語言表現的意境。此外以歌曲《時間都去哪了》的鑒賞為例,教師可以在網上下載一些以《時間都去哪了》為背景音樂的沙畫視頻,在音樂課堂上充分應用起來。毫不夸張地說,一放這些沙畫視頻,學生們會哭得稀里嘩啦,但這恰恰也證明其魅力所在,值得被學生鑒賞、感知、領悟。
2.2.2教師要懂得善用比較法。在音樂鑒賞中應用比較法是為了更加準確地感知音樂形象、清晰地辨別聲音效果,絕對不是通過貶低某一首音樂作品來襯托另一首音樂作品的好壞,而是通過分析兩首不同的音樂作品的相同點、不同點來滿足學生的聯想、想象欲望。例如: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六單元第12節,歐洲民間音樂——排簫曲《森林的多伊那和婦女的舞蹈》和《優雅》,兩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聯想、想象、感知、領悟。
2.3豐富學生的音樂積累,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
教師僅僅依靠對幾首音樂作品的隨意解讀是不可能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經驗總結、積累的過程,需要一次又一次地感知、領悟優秀音樂作品。
一方面,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哼唱一些簡單易學的優秀音樂作品,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教師選取音樂作品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選取一些主旋律美、容易唱、能引起共鳴的歌曲。太難的歌曲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的信心,也會讓學生產生恐懼感,長期發展下去,學生會變得抵觸音樂課。
另一方面,教師在選取音樂鑒賞作品時,一是要選擇正能量的歌曲,二是要選擇思想性、藝術性較高的作品,三是要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鑒賞水平;其實,有些歌是十分負能量的,高中生的壓力本來已經很大,音樂課應該是他們釋放壓力的課堂,而不應該是加重負擔的課堂。還有一些歌語言低俗,但是卻深入大眾歡迎,這類音樂作品是絕不能帶入課堂的。音樂鑒賞課就是要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2.4因勢利導,正確引導學生的審美情趣
就音樂鑒賞教學的現狀而言,大多數學生對書本上的歌劇、民歌、戲曲是完全不感興趣的,他們只對流行歌曲感興趣,甚至還有很深的造詣,這便要求教師要積極尋找流行歌曲與相關的課本音樂作品的共通點,將二者有機融合,通過對流行歌曲的引入燃起學生學習書本上的歌劇、民歌、戲曲的欲望。雖然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具有藝術性,但是它還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一味地依靠感情來鑒賞是不行的,教師還需要進行音樂專業知識的教授,讓學生理解音樂的真正特征,提高他們對音樂的辨別能力、鑒別能力。
3結語
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需要教師的耐心、細心和責任心,也需要學生自己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賴崇華.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J].文學教育,2012.4:100.
[2]王小明.音樂,心靈雞湯——談高中生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J].音樂大觀,2013.1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