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興業路西鄉中學 趙艷清 趙 潔
物理學科作為一門基 礎的自然科學,內容多取材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實踐,探索自然的規律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具有較為明顯的活動元教學特點,因此,本文嘗試將活動元教學設計方法運用到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之中,以期把新課程理念的教學實踐同提高教學效果有機地結合起來。
活動元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在分析教學資源基礎上,分解教學過程,構建蘊含實踐性、教育性和創造性的可操作的學生主體活動單元,組建活動元庫,具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活動元是將課程中的學生活動抽取出來,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元素或一個環節來使用。在構建完活動元后,教師根據物理學科特點和教學資源情況,創造性的抽取合適的活動元進行組合,選出合適的活動元,組成最佳的活動流,完成活動元教學教案的編寫。
其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1 活動元教學設計流程
本文以《物理教師教學用書(必修1)》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的第二節《實驗:探究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為案例,探討活動元教學方法在高中物理課堂的應用。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教學活動流設計等五項內容,其中教學目標分析還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小項。
教學活動流設計共包括五個活動元,分別是活動元1:提出猜想——物體的加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3分鐘);活動元2:確定研究方法(6分鐘);2.5.3 活動元3:設計實驗方案(6分鐘);活動元4:分組探究實驗——探究a與F、m的定量關系(10分鐘);活動元5:數據處理(8分鐘)。限于篇幅,本文只以第一個活動元為例進行設計。
活動元1:提出猜想——物體的加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3分鐘)
活動主要方法:啟發引導、生活經驗、網絡信息
活動設備:多媒體課件
活動地點:實驗室
活動主要過程:
(1)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從生活經驗出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舉例說明。(同時教師利用課件提供一些圖片,對學生進行啟發。)附圖片內容如下:
①為何體操,跳水運動員的身材都比較苗條、瘦???
②從防止發生交通事故的角度考慮,說一說反超載的道理?
③F1方程式賽車的質量只有一般小轎車質量的三分之一,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④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返回時為何要打開降落傘?
(2)學生活動:學生有代表性的回答可能情況,最后分析歸納
(3)活動目的:讓學生從理論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教學評價,可使教師明確教學目標的和實現程度,加深學生對自己當前學習狀況了解,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本文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邀請了11位具有豐富物理教學工作經驗的教師和53位實驗班的學生參與了教學評價。參與評價的老師對活動元教學均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如活動元教學的時間和節奏不好控制,容易造成學生活動過多,課堂容量小的現象,這就需要任課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強大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發現活動元教學應用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是可行有效的。在教師理念、課程實施、課程目標、教學資源及教學評價等各方面都體現出了鮮明的特點,如課程目標方面,活動元教學實現了對課程結果和課程過程的雙重控制,活動元教學是對教學目標的細化和分解,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知識的傳授,同時也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達成。教學資源方面,活動元教學實現了可利用資源的最大化,活動元教學要求在活動元的構建之時,全面分析利用教材特點、教學資源、學生實際等資源,課程資源由課堂擴展到了課外、網絡,由學校擴展到了家庭、社區和所在的地區等,把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都變成了學習的對象,都成為了學生學習的課堂,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最大化。
此外,通過從活動元庫抽取活動元來編寫高中物理教案,實現了高中物理教師的智力資源共享,以及時間和精力的節省,是對教師教案編寫工作的一次大膽創新,利于高中物理教學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