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楊欣 肖建軍 本報記者 劉揚

《環球時報》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6月19日14時55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成功完成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繞飛試驗后,實現與天宮二號的第二次交會對接。這次試驗為今后實現貨運飛船與大型空間站對接奠定了堅實基礎,對于未來的空間站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6月19日9時37分,天舟一號繞飛試驗開始實施。地面首先發送分離指令,天宮二號停控,對接機構解鎖,兩航天器分離(圖1)。天舟一號按程序逐步撤退至天宮二號后方5公里,并保持約90分鐘(圖2)。地面確認航天器狀態正常后,發令控制天舟一號開始繞飛,從后向5公里繞飛至天宮二號前向5公里。在此期間,天舟一號完成偏航180度轉倒飛,天宮二號完成偏航180度轉正飛(圖3)。繞飛試驗完成后,天舟一號加速趕到天宮二號前方,從前側與天宮二號進行了第二次對接(圖4)。對接過程中,天舟一號離開位于天宮二號運行前方5公里的停泊點,逐步接近至前方30米,之后與天宮二號對接機構接觸,完成對接試驗(圖5)。
專家表示,此次貨運飛船的繞飛及交會對接將為空間站建設積累更多的經驗和數據,為未來復雜對接做準備。之前中國進行的航天器交會對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或之前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都需要進行比較大幅度的姿態調整。而
中國未來的空間站建成后,其重量將近百噸,當與飛船交會對接時,不可能為了適應飛船而大幅度調整姿態,這就需要飛船自動尋找空間站對接口,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繞天宮二號的全自主繞飛就是為了驗證該項技術。
專家表示,繞飛時需要飛行器進行多次變軌和姿態機動來完成,難度較大。繞飛主要應用于空間站多個艙段組裝,或是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已經在某個對接口,需要騰空對接口等場景。繞飛技術需要確保航天器能從多個方向與空間站對接,是交會對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是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之一。
而且空間繞飛是兩個10噸左右的飛行器在以每小時29萬公里的高速飛行過程中完成的,一旦發生碰撞,后果不堪設想,所以要求兩者的軌跡和姿態控制必須極為精準。
另外,與之前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地面人員支持控制下進行的繞飛不同,此次繞飛是貨運飛船上的控制系統自主規劃完成的,這就要求它能規劃出最優的繞飛軌跡,以消耗盡量少的燃料。這種全自主不僅大大減輕了地面支持人員的工作強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測控區外的自主繞飛。▲
環球時報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