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香港特派記者 范凌志
作為中央政府派駐香港的機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是廣泛聯系香港各界的重要渠道,為“一國兩制”的貫徹落實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香港即將迎來回歸20周年之際,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接受了包括《環球時報》在內的多家中央媒體的采訪。張曉明表示,回歸20年來,“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這種成功也是舉世公認的。對于這幾年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他認為,應當保持定力、客觀分析并妥為應對。同時,張曉明指出,對于“港獨”正確的態度只能是“零容忍”。
為什么說“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巨大成功?
“香港回歸后,原來人們擔心變的都沒有變,而變了的大都是應該變的和大家希望變的?!泵鎸τ浾?,張曉明這樣總結香港回歸20年的“變”與“不變”。他通過多個角度來說明“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張曉明說,首先,香港順利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之中。中央政府已對香港實行有效管治?!跋愀刍貧w祖國20年來,不僅飄揚在香港的龍獅旗換成了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駐防的軍隊由英軍換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外交事務歸中央負責管理,而且,《基本法》在香港法律體系中的最高地位牢固確立,《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正常運行,《基本法》規定的屬于中央的權力得到有效行使?!?/p>
“香港作為一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地區,回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祖國后,能不能保持繁榮穩定,甚至私有財產能不能得到有效保護,曾經是許多人憂慮的問題。”張曉明提到,香港回歸前也曾因此一度出現“移民潮”。事實證明,這些擔憂都是過慮。香港回歸以來繼續保持經濟繁榮,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一直被有關國際機構評選為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地區之一,良好的營商環境舉世公認。
23條立法,不能無限期拖延下去
“充分肯定‘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并不意味著這個實踐的過程風平浪靜、波瀾不興。”張曉明提到,作為一項史無前例的新事物,“一國兩制”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出現一些矛盾和沖突是必然的。比如,前幾年香港出現了非法“占中”活動,發生了“旺角暴亂”事件,鬧過“港獨”議員宣誓風波。
如何應對這些新問題?張曉明認為,首先,應該保持定力,不能因此心浮氣躁,甚至對“一國兩制”方針產生懷疑動搖,要有制度自信。其次,應該客觀分析,“香港出現的一些問題與兩個階段性因素相關聯:一是香港社會內部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特別是香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制造業空洞化,利益格局固化,高房價、高租金等政策推高了營商和創業成本,抑制了經濟發展活力,加劇了貧富懸殊,導致住房難、青年人向上流動難等問題,社會不滿情緒有所積聚。二是這幾年香港還面對行政長官普選方案等爭議性很大的政治法律問題,而且必須作出處理,由此也必然引發不同政治力量的激烈較量,加劇社會政治對抗氣氛?!?/p>
張曉明告訴記者,對于這些問題,應當“妥為應對”,他以全國人大常委會迄今為止已對《基本法》作出過5次解釋為例,明確表示,對嚴重違反“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挑戰中央的原則底線、從根本上損害香港居民整體利益的現象和問題,必須依法規管,及時糾偏,堅決遏制。同時,要按法治思維,善于立規矩,通過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應對處理形成制度成果。
“‘港獨活動公開化,已提醒人們在香港必須盡快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不能無限期拖延下去。在這項法律制定之前,也要依據現行有關法律對‘港獨活動予以打擊,追究有關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睆垥悦髦赋?,對于“港獨”,正確的態度只能是“零容忍”,絕不能容許“港獨”蔓延成勢,養癰遺患。要在全社會廣泛深入開展“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宣傳推介,使廣大民眾都能認清“港獨”的違法性與危害性。“當前還要特別注意一些政團和政治人物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進入中小學校園‘播獨的動向。”
張曉明說,“港獨”活動出現的社會成因比較復雜,既有某些政治勢力作祟,也有經濟和生活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遏制“港獨”還要重視民生,解決好市民關心的住房、安老、醫療、教育等問題,特別是為青年的學業、就業、創業、置業和向上流動創造更好的條件,切實提高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國家三大戰略助力香港繁榮
如何謀求和推動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張曉明指出,現在國家有三個大的戰略都跟香港密切相關,對香港來說,都是重大利好:一是“一帶一路”建設,二是人民幣國際化,三是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城市群規劃和建設?!拔以浂啻沃v過,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是香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戰略方向。舍本求末、舍近求遠,甚至在與內地開展交流合作方面處處設防、‘猶抱琵琶半遮面,都是不可取的心態?!?/p>
張曉明對記者說,“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與香港的特色和優勢高度契合。比如,“一帶一路”建設所需資金量十分龐大,香港可以發揮金融綜合優勢,為“一帶一路”建設拓展資金渠道,對沖和化解風險,同時拓展“一帶一路”沿線人民幣業務,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又比如,“一帶一路”建設將產生大量的投資風險評估、并購咨詢、法律服務等專業服務需求,內地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香港的專業服務優勢,與香港的資金、人才“拼船出?!?,實現互利共贏。▲
環球時報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