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無聲勝有聲
1962年,作家劉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當時他的長子濱濱正患風濕性心臟病,他放心不下,便讓濱濱也到上海看病。遺憾的是,由于治療效果不佳,濱濱的病情不見好轉,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萬般無奈的劉白羽只得讓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兒子回家。母子倆回北京的當天下午,劉白羽心神不定,煩躁不安。這時,巴金、蕭珊夫婦來到了劉白羽的病房。兩人進門后,誰都沒有說一句話,默默地坐在沙發上。病房里靜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劉白羽微微發顫而又汗津津的手,輕輕地撫摩。蕭珊則一邊留意劉白羽的神情,一邊望著桌子上的電話。突然,電話鈴響了,蕭珊忙搶在劉白羽之前拿起話筒。當電話中傳來汪琦母子已平安抵達北京的消息后,三個人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來,巴金估計那天北京會來電話,怕有噩耗傳來劉白羽承受不了,于是偕夫人專門前來陪伴他。當兩人起身告辭時,劉白羽執意要送到醫院門口,他緊緊地握著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謝。巴金卻擺了擺手,淡淡地說:“沒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節選自何偉嬌《只想陪你坐一坐》,題目為編者加)
素材點擊
在心細如發、體貼入微的行為面前,所有的安慰,所有的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真正的友誼不在于甜言蜜語,不在于酒肉相交。真正的朋友是一杯茶,當你口渴時給你潤喉;當你憂傷時給你心靈的澆灌。你開心時分享你的快樂,你傷心時陪你一起哭泣!在你最需要的時候,那個愿意陪你坐一坐的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患難見真情
北宋時期,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到潁州。
當范仲淹卷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密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但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是這樣。他正生病在家,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即抱病前去,并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
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素材點擊
當范仲淹遇到困境的時候,其他的一些比較要好的官員都疏遠他,唯獨王質沒有計較得失,仍真誠相待。這在當時來說,是難得的。朋友處于困境,更要給以慰藉,患難才能見真情。朋友之間應該相互提攜,朋友之間應該在任何時候都以誠相待,而不是當人處于困境時,就疏遠、背叛,當人得意時,又來奉承。朋友應該在任何時候都用心去交融。這才是真正的朋友。
畢加索和理發師
阿里亞斯是一名理發師,他與畢加索的友誼持續了將近30年。
阿里亞斯是畢加索家里的常客。在畢加索的畫室里,阿里亞斯給他剪頭發、刮胡子,所有這些都是在極其融洽的氣氛中進行的,兩人總有說不完的話。一天,畢加索發現阿里亞斯徒步而來,就送給他一輛小轎車。
阿里亞斯是畢加索名譽的堅定捍衛者,誰說畢加索的壞話他就跟誰急。有一次,當聽到有人說畢加索是“吝嗇鬼”時,他怒不可遏,立即反駁說:“對一個你并不熟悉的偉人進行這種攻擊是幼稚和卑鄙的,畢加索一生都在奉獻和給予。”隨后,阿里亞斯舉了許多例子。“畢加索的大型油畫《戰爭與和平》是為瓦洛里的小教堂創作的,他還捐獻了一件雕塑作品,是他為我們的城市添了生機。”
阿里亞斯說,畢加索一共送給他50多幅作品。他將這些畫都捐給了西班牙政府,并在家鄉建了一個博物館。博物館中還陳列了一個放理發工具的盒子,上面有畢加索的一幅《斗牛圖》和“贈給我的朋友阿里亞斯”的親筆題詞。一位日本收藏家曾想購買這個盒子,他給了阿里亞斯一張空白銀行支票,說數目可以隨便填。可收藏家沒想到,他竟遭到了理發師的拒絕。阿里亞斯說:“不論你用多少錢,都無法買走我對畢加索的友情和尊敬。”
素材點擊
當別人詆毀畢加索時,阿里亞斯據理力爭;畢加索送給阿里亞斯50多幅作品,可以說是價值連城,但阿里亞斯卻全部捐出,并建立博物館珍藏畢加索的遺物;當收藏家提出要巨額購買刻有畢加索畫作及題詞的理發工具盒子時,阿里亞斯斷然拒絕……著名畫家和普通理發師之間將近30年的友情,是建立在真誠、尊敬和堅決擁護的基礎上的,是沒有功利心的。
情僧絕藝悼友
清末民初,名震一時的天才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和翻譯家蘇曼殊,竟是一個和尚。他精通梵語、西班牙語、英語和日語。他的繪畫也很有名,不過,他從不輕易作畫。他不高興時,任何人請他作畫,他也不肯著筆;但是,只要他答應給別人作畫,必然是一諾千金。
1905年春,他在西湖給同學陳獨秀作畫之后,接著江蘇的趙伯先也來求畫,他同趙伯先交情極深,對作畫之類的要求,自是不會拒絕。然而當時他正準備去日本,并沒有馬上為趙伯先作畫。誰知他們就此一別,竟然成了訣別。黃花崗起義失敗的消息傳來后,作為一個革命黨人的趙伯先深感痛心,竟然嘔血而死。蘇曼殊得知噩耗,哀痛萬分,作《荒城飲馬圖》一幀,托朋友焚化在趙伯先墓前,以示悼念。從此以后,他不再作畫,以謝死友。
素材點擊
蘇曼殊先生是不肯輕易給人作畫的,但趙伯先是自己的老朋友,當然一口答應,可謂因情而動;然而,畫未作成,好友趙伯先就去世了,蘇曼殊得知噩耗,含悲作一幅《荒城飲馬圖》,焚于故友墓前,以示悼念,甚至以絕筆來表達心中的歉疚之情,可謂因情而止。
即使好友已故,也依然信守承諾給好友完成畫作。這種重諾重信的精神,真可以與春秋時延陵季子的墓門掛劍相媲美。
古人交友習語
杵臼之交 交友不分貧富,不嫌貧賤。《后漢書·吳祐傳》:“公沙穆東游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為祐賃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間。”
布衣之交 平民之間的交往。也指顯貴者與平民的交往。《戰國策·齊策三》:“衛君與文(孟嘗君田文)布衣交。”
莫逆之交 情投意合、十分要好的朋友。《北史·司馬膺之傳》:“膺之所與游集,盡一時名流,與邢子才、王景等為莫逆之交。”
刎頸之交 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生死之交 可共生死的朋友。《千里獨行》:“云慘慘,路迢迢,盼不見舊日桃園,生死相交。”
再世之交 與人父子兩代都結為朋友。《宋史·邵伯溫傳》:“伯溫入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輩行,與伯溫為再世交。”
忘年之交 多指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遜傳》:“遜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竹馬之交 頑童時就要好的朋友。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金石之交 像金石一樣牢固的友情。《漢書·韓信傳》:“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擒矣。”
金蘭之交 堅固如金屬,芳香如蘭花的友誼。指十分親密的朋友或結拜兄弟。《周易·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知音之交 非常了解、能賞識自己的知心朋友。《列子·湯問》中,俞伯牙認定鐘子期是他的知音,在鐘子期死后,他為鐘子期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后破琴絕弦,再也不彈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