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穎婕
生活中總有一種力量,會震撼我們的心靈;總有一種感動,會讓我們淚流滿面。那一刻,我看見了媽媽對我深沉的母愛,那一刻,我懂了。
(開頭富于文采和哲理,且對仗工整,導出作文的主旨。這是一種常見的作文開頭的技巧。)
每天晚上挑燈夜戰時,總是爸爸陪在我的身邊看我做作業,而媽媽總是早早地就睡了,似乎對我的學習漠不關心。可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懂了。
(畫線句與后面媽媽為“我”檢查作業到深夜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一處伏筆,也是先抑后揚的寫法。)
那天晚上,爸爸出差了,只有我和媽媽兩個人在家。我獨自坐在書桌前做作業,媽媽竟然沒有像往常一樣早早地睡覺,而是坐在一邊看她的書,時不時抬頭望我一眼,詢問我作業的情況。終于做完了作業,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正在整理書包時卻突然發現還有一張數學卷子沒做。我心里十分著急,匆匆忙忙地把數學卷子趕做完了,可又擔心會做錯太多。正著急時,媽媽過來了,了解情況后,她對我說:“我來幫你檢查,你先去睡吧!”我沒有多想,就乖乖地去睡覺了。
(畫線句寫出媽媽與往常的不同,為后面寫“那一刻”作準備。)
躺下后,我卻怎么也睡不著。柔和的月光從窗外傾瀉進來,媽媽的頭發在月光下閃爍著幾絲銀光,眼角也多了些許皺紋。媽媽坐在書桌前,一邊看著我的數學卷子,一邊握著筆在草稿紙上演算著,偶爾還換鉛筆在卷子上圈圈畫畫?;璋档呐_燈下,媽媽的身影顯得特別瘦小。她時不時地打著哈欠,卻仍在堅持為我檢查作業。我的鼻子一酸,眼眶濕潤了。
(這一段,短短百來字,景物描寫,人物外貌、動作、神態描寫等,處理得恰到好處。有了這段文字,讓“我”眼眶濕潤的“那一刻”,仿佛畫面一般,定格在“我”的記憶里。)
第二天早上,媽媽顯得特別疲憊,但她幫我檢查出了好幾個錯誤,我在她的指導下改正了錯誤,作業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呢!
正是在那一刻,我懂了,我知道媽媽其實很關心我的學習,她一直在默默地關愛著我。我感受到了媽媽對我深厚的母愛,在母愛的浸潤下,我不斷地成長!
(結尾點題,收束全文。)
【媽媽的話】
平時女兒寫的作文,她都藏起來,不愿給家長看,有時候我等她睡著了,偷偷翻看一下,看看她究竟寫了些什么,寫得好不好。看完她寫的作文,我就想她不給我們家長看的原因,一種可能:因為她寫的家里的事情有些是編造的,被爸媽一看就看出來了;另一種可能:她也許會想,反正給你們看了你們也不會幫我修改,看不看一個樣。
這篇《那一刻,我懂了》,也有編造的地方:首先,我沒有每天早早地睡覺,我們一家三口經常是吃完晚飯,孩子做作業,我們出去散步一小時,然后回來,一家三口輪流洗澡,接著我洗衣服,她爸爸就到樓上陪她做作業,我忙完一切后,也上樓,問問她有沒有什么不會做的,若有,幫她一起思考一下,然后教她(指數學),如果我也不會做,那就讓她第二天聽老師的講解。然后到十點鐘,我會準時睡覺,她做完作業一般在九點半到十點半之間,不管她做到什么時候,反正我是十點準時睡覺的,從來不等她,她爸爸會等到她做完作業才睡覺,所以導致這篇作文中會說我不陪她,總是早早睡覺。還有就是我沒有如此認真地幫她檢查過作業,她是為了寫“那一刻,我懂了”而編造的情節,我只是在她不會做的題目上幫她一起思考一下。
【點評老師回復】
1.關于寫作的真實性?!白魑牡恼鎸嵭浴笔欠裢耆扔凇吧畹目陀^性”?對于這一點,我認為它們之間不用劃等號。如果要劃等號,那就應該換成“生活的合理性”。也就是說,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孩子筆下的人物,會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的真實性”,但會不自覺地去追求“生活的合理性”。
你孩子筆下的媽媽,雖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真實的媽媽”,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所以作為家長,要“寬容”地肯定其“合理性”。
2.關于作文中的“我”。我在寫作教學中提倡“有我之境”,即作文中一定要有“我”,即使是用第三人稱“他”進行寫作,這個“他”也應該有“我”的影子或“我”的思想感情。這個“我”有“小我”和“大我”,“小我”就是真實的自我,在孩子的日記中,“我”即真實的“自我”,是“小我”;而在作文中,則應該更多表現“大我”。
“我”可以是“自己”,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自己”,魯迅先生寫《故鄉》,里面的“迅哥兒”就有作者自己的童年的影子,但“我”——“迅哥兒”所做的那些事都不是“真實的生活再現”,是作者依據那個時代農村的普遍現象虛構出來的,但類似的事情發生在那時中國廣大的農村。這就是創作。
所以,“我”也可以不完全是“真我”,但應該是“合情合理”的人物。有自己的影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這也可以說是作文的“真情實感”。
你孩子的這篇作文,顯然做作業這件事也可能并不是完全真實的,是為了寫作的需要構思出來的。這是創作,不是單純地記日記。
以上所言,并不等同于作文可以胡編亂造,而是要體現“生活的合理性和豐富性”,鼓勵大膽想象也并不等同于可以天馬行空,如何把握這個度,這就需要不斷地訓練,鼓勵創新,但也要規避風險,同時,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教師總評】
首先說一下審題。這個題目看起來是一個命題作文,實際上應該是一個隱性的半命題作文。單就題目“那一刻,我懂了”而言,其實并沒有明確的主題。這個題目的關鍵詞是“懂”,但“懂”的范圍太大了,所以必須給它加個“賓語”,即“那一刻,我懂了 ”。這就是我們在寫作中如何審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給標題做加法。當一個標題信息量不夠時,就要對標題進行補充,即使是命題作文,也需要做加法。
那么,加上什么?從小作者這篇作文看來,加的可以是“母愛”。再擴展一下,是“深深的母愛”。再具體一點,是“那一刻,我懂得了媽媽一直在默默地關愛著我”。小作者在最后一段已經說得很明顯了。這就是水到渠成。
這篇作文從審題來看,還有一個難點,就是“那一刻”。很多同學會忽視這三個字,覺得這三個字意義不大。其實這篇作文會不會跑題,關鍵就看這三個字?!岸耸裁础焙美斫猓粫懫?。但不少同學可能會把作文寫成懂得了“某一種情感或道理”的過程,會把這個過程寫得很長、很具體,卻渾然不知已經跑題。
本文的小作者寫得很巧妙。她重點抓住了一個畫面,一個場景,即作文第四段。這個場景當中,有非常豐富的東西,但最終全部聚焦在媽媽的形象上——媽媽對“我”的愛全部在這里面。從題目來看,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而前面的內容,相對于這部分而言,都是預先的鋪墊。
有了好的故事,還要做到如何講好這個故事。在記敘文寫作中,能不能調動各種描寫方法來使得故事更具有畫面感,是寫作中避免敘述平淡的重要方法。
這篇作文從內容到結構都比較規范,題材來源于生活,并有所加工。感情真摯,主題鮮明。語言表達通順得體,能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來寫人記事。當然,小作者要寫母愛,在寫作上還有不少提升空間。比如在選材上還可以更獨特一些,描寫還可以更豐富細膩一些,語言表達應更具個性化一些。
(黃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