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淑楠+葉洪峰
摘 要: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占有重要地位。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建設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建設生態農業具有很多優勢,其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優質的農產品,還能夠進一步優化產業,提高農業的收入,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但是在生態農業建設的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優化,并不斷加大對其的投入,從而能夠有效的實現環保和經濟的結合,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問題及改善措施。
關鍵詞:生態農業建設;問題;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04
1 生態農業建設的必要性
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農業,其主要的生產對象是自然資源。對于過去的農業基本上沒有對環境造成影響,但是其存在生產效率低的現象,因此很難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需求。而對于近現代農業其主要是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大部分的工業,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因為使用一些農藥和化肥,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環境,特別是對土壤、水質等方面造成很大影響,因此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業發展,合理的協調生態環境,使用這2種方法都是不可行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農業出現,其也成為了農業發展的主要發展趨勢,生態農業主要是根據生態經濟學、生態學規律分析,并依靠現代科技和工程管理作為主要的發展模式。對于生態農業在我國的引入是在20世紀80年代,并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生態農業具有很多優勢,不僅延續了近現代農業的技術優勢,提高了生產效率,也在資源投入以及環境保護方面加大了力度,所以對于生態農業來說其是屬于“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2 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問題
2.1 農業環保意識仍需加強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業發展污染比較嚴重,其主要是因為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時候沒有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對于“工業三廢”的情況還是沒有得到合理的控制。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對于宣傳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沒有將該種思想貫徹到農民的心中,從而使得農業生產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情況,因此長期下來,這種傳統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是不能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嚴重阻礙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2.2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嚴重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其主要是因為農藥以及化肥等所造成的污染。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農作物在種植的過程中會過量的使用農藥、化肥等,但是化肥其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大部分的化肥在進入農田后,就會腐蝕土壤、水體等,從而直接影響到環境。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有效的改善氣象問題,農民會選擇使用農用薄膜進行節水、增溫等,但是因為農用薄膜的使用年限是受到限制的,使用的薄膜大部分都不進行回收,從而會累積在土壤里,破壞土壤結構,直接影響到農作物。另外部分人還會將薄膜進行焚燒,就會釋放大量的二惡英類物質,這種物質具有很強的毒性,會直接影響到大氣環境。
3 改善措施
3.1 加強生態農業意識教育
在生態農業建設中需要進一步轉換生產方式,提高生態意識,采用農民所能接受的方式進行環境保護的宣傳,廣泛的普及農業生態知識,從而能夠提高農民對農業環境的認識。
3.2 各級政府要提高對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視,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
科技是發展的主要條件,對此政府需要高度認識到農業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基金投入,將其用于生態農業研究中,不斷的鼓勵和引導科學技術人員和單位對其的研究,主要是將生態農業建設作為基礎,并使用無害化農產品,并有效的處理人畜糞便,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還需要加大生態農業技術的研發,從而更好的實現生態農業建設。
3.3 積極實施農業生態改造工程
積極實施農業生態改造工程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抓好面源污染治理。在農業生態建設過程中確保保護環境、提高產品質量,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污染質量,并推行環保準入制度,做好畜禽養殖污染排放工作以及作物秸稈還田利用等。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操作,并研究最適合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方法,從多方面進行面源污染和點源污染的控制,確保“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的順利實現;完善生態體系建設。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建設是主要農業發展趨勢,因此需要確立綠色發展理念,并有效的落實生態種養技術,從而更好的促進生態建設。
如今生態農業建設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待解決,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改善,從而促進生態農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壬午.倡導生態農業建設美麗鄉村[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3(1):5-9.
[2]鄭潔.農業科技創新技術在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5):3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