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磊++牛榮香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的現狀,探析了城鎮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明確分析了社會經濟發展演變過程中提高城市規劃科學性的重要意義,由此提出了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科學規劃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城鎮化;城市規劃;科學性
一、城鎮化的內涵
城鎮化是社會生產力變化的一個過程,一個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表示該地區的城鎮化水平的高低,也體現了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城鎮化是一個復雜的歷史現象。工業化的發展促進了城鎮化,而正確引導城鎮化,也有利于擴大投資與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一個有力的推進。因此,城鎮化應該成為帶動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城鎮化是工業化的必然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由于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當前的建設情況各不相同,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地區應有不同的城鎮化模式,如增長極發展模式、點軸發展模式、網絡發展模式等。
二、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現狀
據聯合國公布,2003年世界城市人口有30.0億,城鎮化率為48.0%。一般來說,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超過1 000.0美元,城鎮化率達到30. 0%以上,就進入了城鎮化快速發展期。2002年底,我國城市達660多個,建制鎮20 601個,城鎮人口接近5. 0億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9. 1%; 2009年,我國城市化率已達到47.0%,2010年將達到50. 0%。我國在2003年經濟增長9. 1%,人均GDP超過1 000. 0美元,農業只占15%; 2010年GDP總量將達到26. 1萬億元,約折合為32 000.0億美元,人均GDP要超過2 400美元。目前,我國GDP總量位居世界第4,占世界經濟份額約5.0%,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但人均GDP仍位居世界第110位。我國城鎮化水平和世界相比雖然還比較落后,但已經邁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國大約有2.2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這是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所謂的民工潮實際上是一種農民自發的城鎮化要求。農民向城鎮移民,到城鎮打工,是我國城鎮化的重大特色,由半城鎮化到城鎮化,完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傳統習慣。為了加快城鎮化進程,中央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7億~7. 5億人,城鎮化率提高到55%以上。
三、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城鎮建設出現的問題
城鎮化過程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帶來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城鎮建設的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進步,為城鎮居民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另一方面一些地區城鎮建設的高速度、大范圍、大規模對資源的近乎掠奪性開發,給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社會經濟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問題。表現在城鎮建設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速度。過分注重城鎮化指標的高低,無視地域差異,互相攀比,憑主觀想象,不切實際地盲目擴大城鎮人口規模,制定當地城鎮化目標,追求所謂的“高速度”。
2.大規模。盲目擴大城市規模,拉大城鎮框架,修路圍城,圈占土地,浪費資源,嚴重影響城鎮的健康發展。1992年后出現開發區熱的教訓還未認真總結,現階段又掀起了新區建設的熱潮。
3.大建設。嚴重超越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不講投資效益大建行政中心、豪華辦公樓、中央商務區、會展(博覽)中心、步行街、大草坪、大廣場、寬馬路、主體公園、高爾夫球場、“亮化美化”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達標工程”。據統計,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中政府投資工程拖欠工程款占40%,損壞了政府形象,給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危害。
4.大改造。舊城改造中,不尊重民族文化,近乎無知的貪大求洋,隨意拆除歷史街區和文物古建,割斷了歷史文脈,抹殺了城鎮傳統特色,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后果。
5.急功近利。經營城市概念的濫用,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大搞房地產開發,忽視基礎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僅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景觀遭到破壞,而且是城鎮后續發展缺乏動力和支撐,給城鎮的可持續發展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6.理論發展滯后。對快速城鎮化準備不足,城市規劃理論發展滯后,觀念陳舊,加上行政干預,市場競爭,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城市規劃編制的客觀性、公正性、科學性和合理性受到干擾,對上述問題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提高城市規劃科學性的思路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市自身功能、要素日趨復雜,城市形態變化很大,這就要求城市規劃的內容必須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
1.制定合理的環境容量和科學的建設標準環境空間的容量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必要(或首要)條件。每個城市地塊上的人口密度、容積率,每條道路上的交通流量與允許容量的比例,每塊公園綠地上的游人密度等,都是環境容量的具體表現。每個城市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往往取決于適用的土地、水源、能源等)。開發強度(表現為人口規模、建設總量)超過環境承載力是不合理的,會給城市發展、市民生活、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城市的發展應當統籌考慮資源環境的最終極限和邊際效益,根據當地的環境、資源條件科學確定發展目標、方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2.確定適當的土地利用土地是城市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的國有資產,又是城市潛在的資金來源。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珍惜和愛護每一寸土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制定了世界上最嚴厲的土地保護政策,但大量圈占、浪費土地的現象仍舊十分嚴重。城市規劃最基本的內容和任務是安排好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以滿足城市各項功能的需要。科學合理地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和規模,既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綜合功能的作用,又要節約用地,發揮土地的最大效能,并為創造城市美好形象提供基礎和條件,應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目標。
3.設計功能合理的空間結構一個科學合理的空間結構,應該達到功能完備、高效便捷、清潔衛生、節省能源、環境宜人、尺度適當、清晰有序等多重目的。同時要體現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能適應各種變化,對不可預見的因素和今后的發展保持必要的“彈性”,使功能的配置、城市中心的設置、道路交通系統、綠地水系系統等,都存在于一個有機的整體之中。通過合理的空間結構不僅使城市的功能得到有效發揮,而且要突出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創造城市環境藝術精品,給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五、結語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和必經之路,當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存在著如何正確看待城鎮化率、合理確定城市規模、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的關系、努力實現舊城改造與傳統文化保護的協調和科學掌握經營城市的理念等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是問題解決的關鍵之道,主要方法有確定合理的環境容量和科學的建設標準、適當的土地利用、設計功能合理的空間結構;配置安全、有效的支撐系統;掌握科學的規劃方法。
參考文獻:
[1]陳秉釗.我國城市規劃面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J].城鄉建設, 2001(12):11-13.
[2]張瑩瑩,劉祥紅.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23):11251-11252.
[3]王家庭.城市化快速發展對中國城市規劃的影響分析[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1-24,92.
[4]劉志強.城市化對市民健康的影響及景觀規劃策略探討[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8(3):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