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冉友
在古代,特別會種花的人被稱為“種花師”,相當于現在的職業園藝師,賣花的叫“賣花郎”。到了明清時代,山東的花農則每年將牡丹苗運往華南,利用溫暖自然條件露天催花,在春節前夕銷售。可見當時古人不僅熱衷于種花,更熱衷于消費花。
宋單父是歷史上有名的種花師,柳宗元曾夸他:“洛人宋單父,字仲儒,善吟詩,亦能種藝術。凡牡丹變色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上皇(唐玄宗)召至驪山,樹花萬本,色樣各不同,賜金千余兩。內人皆呼為‘花師,亦幻世之絕藝也?!?/p>
在宋代,專門維護私家園林的園藝師叫“花園子”,歐陽修屬下曾有一位知名的花園子,專門為富貴豪強們嫁接姚黃牡丹,姚黃色在牡丹中很珍貴,要工價五千錢還忙不過來。
“并蒂蓮”在唐代是祥瑞之兆,詩人王勃就有詩句“牽花連并蒂,折藕愛連絲”,觀賞價值極高。而像“品字蓮”,則最早出現在晉、隋時期,是荷花中的珍品,也叫“千瓣蓮”,經過長期的人工選育,雄蕊及雌蕊均產生了瓣花,所以花瓣數量達千枚。
古人除了種花技術高超、有意識地選育新品種,花卉還會在很多的生活場景應用。古代的愛花群體遍布各大階層,從平民到士大夫再到皇家宮苑,皆熱衷于花卉事業,所以愛花風氣日漸昌隆。
《元氏掖庭記》就曾記載宋代各色以花開時節為主題舉辦的“Party”,名目繁多:碧桃盛開,舉杯相賞,名曰“愛嬌之宴”;紅梅初發,攜尊對酌,名曰“澆紅之宴”;海棠謂之“暖妝”,瑞香謂之“撥寒”,牡丹謂之“惜香”。
士大夫則熱衷于建造園林,除了親手規劃設計、挑選名品花卉,還會親自打理,比如蘇州拙政園就有文征明的手植紫藤,樹齡已有440多年,紫藤樹蟠曲遒勁,至今仍生機勃勃,每年春天飄香園外,游客絡繹不絕。■
(鄭碧薦自《老年時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