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集團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具戰斗力的鐵軍之一。其在發展過程中攻克強敵無數,最終站到了中國B2C自營電商的王者之巔,并成為阿里巴巴在中國最有力的挑戰者。
485億美元,從市值看,京東是最接近BAT的互聯網企業。距離百度的600億美元只有115億美元的差距。對于瘋狂的互聯網產業,這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距離。
京東集團于5月8日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顯示,單季度凈收入達762億元,同比增長41.2%。同時,京東盈利能力也在進一步攀升,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GAAP),京東一季度凈利潤達到3.557億元人民幣,這是京東上市以來單季首次實現盈利。去年同期凈虧損為8.673億元人民幣。
從訂單量來看,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訂單量為4.771億,與2016年第一季度的3.421億訂單量相比,同比增長39%。2017年第一季度通過移動端渠道完成訂單量約占總完成訂單量的81%,同比增長56%。
截至2017年3月31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2.365億,較去年同期的1.691億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40%。京東過去12個月的經營現金流為1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5%。京東預計,2017年第二季度凈收入介于880億元人民幣至905億元人民幣之間,同比增長約為35%至39%之間。
京東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電商巨無霸,并且依舊保持較快增幅。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是江蘇宿遷人,1996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劉強東大學期間學的是文科專業,但酷愛編程的他將所有課余時間用在了學習編程上。并通過獨立開發幾個項目的程序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為今后的創業之路奠定基礎。大學畢業后,劉強東去了一家外企工作,希望能夠學到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
1998年,劉強東辭去外企工作,在北京中關村租了個小柜臺,創辦了京東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公司最開始的業務是代理銷售光磁產品,主要出售刻錄機、壓縮卡和光盤,在短短兩年內就成為了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光磁產品代理商。生意最好的時候,京東刻錄機的月出貨量可達到5000多臺,年銷售額高達6000多萬元。
2000年前后,京東的刻錄機生意開始下滑。2001年5月,國美電器在全國范圍內一下子開了13家店,引起劉強東極大興趣。
劉強東曾表示,“做就要做全國性的連鎖店,像國美一樣,在全國開1000家ITSmallShop,讓中關村電腦城消失”。劉強東對他的創業方向做出調整,開始轉向IT產品零售連鎖店,2001年,劉強東的第一家零售店在中關村開張,取名 “京東多媒體”,主要出售聲卡、鍵盤、鼠標等電腦產品,就此劉強東開始了從代理商向零售商的轉變。京東的零售連鎖店業務也進行的異常順利,陸續在線下開了12家3C產品連鎖店。
2003年,正當劉強東躊躇滿志要把連鎖店開到18家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打亂了劉強東的計劃。非典讓京東的業務大受影響,其線下業務不斷萎縮,劉強東為了連鎖店的生存,被迫將業務放到線上,希望通過互聯網消化掉京東的庫存。
在非典疫情好轉后,正當劉強東打算逐步恢復線下業務的時候,讓劉強東感到意外的是來自線上的訂單越來越多,很快超過了來自線下連鎖店的業務量,而且增長速度在不斷加快。2004年,“京東多媒體網”電子商務網站開始上線,京東的業務重心開始向電商轉變。
2005年,劉強東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連鎖,專攻網上零售。在這一年他關掉了全國12個門店。2007年“京東多媒體網”正式更名為“京東商城”,京東正式啟動全新域名www.360buy.com,并成功改版。
當2005年劉強東關閉所有線下連鎖店,專攻電商時,同年,國美新增280家連鎖店,總店數430家;蘇寧新增180家,總店數280家。這兩家傳統零售連鎖巨頭繼續在線下攻城略地,并沒有注意到電子商務的興起。也正是2005年不同戰略選擇,讓京東在多年后奇跡般地反超了國美與蘇寧。
自2005年向電商轉型開始,京東的主要產品集中在3C和家電領域, 3C品類是一個規模巨大且標準化甚高的品類,非常適合電商模式。
從2008年開始,京東在3C和家電的基礎之上,開始增加日用百貨商品。當時京東向百貨轉型的原因在于,其網站用戶流量足夠龐大,發展百貨業務也可以取得不俗的銷售業績,同時豐富京東的商品可以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京東開始從一個IT電商向全品類百貨商城轉變。
2008年是京東的一個拐點,這年京東商城的銷售額達到13億元,首次超越當當、卓越亞馬遜,成為中國最大的自主式B2C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