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繼權
作為一項制度,信訪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采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也是維護公民權益,加強政府與民眾聯系的方式。盡快為深陷糾紛中的信訪各方找到化解之策,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由南昌大學尹利民教授撰寫的《表達與治理的藝術:民眾與國家互動關系中的信訪》一書是有關我國信訪的新的研究成果,也是為了解決信訪問題而尋找破解之策的新的努力。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撰寫的。為了進行此項研究,作者曾在一個中部省份的信訪局工作、調查一年之久,對信訪部門的工作流程和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對有關信訪資料進行了統計分析,對有關信訪工作人員以及信訪人進行了深入訪談,對一些重大的信訪事件進行了深度的調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作者對信訪的生成和演化的邏輯進行了分析,對信訪的困境及其原因進行了解釋,并提出了信訪治理與制度改革的建議。
尹教授的研究既不是完全站在“大眾立場”,把國家預設為“惡”,將上訪視為“維權”、“抗爭”,賦予信訪者天然的道德正當性,也不是站在“國家立場”,將上訪視為對權威的挑戰或秩序的破壞,而是站在“發展立場”討論信訪生成和演化的邏輯,以及信訪過程中公民與國家互動及其影響。作者用發展的眼光審視信訪及公民與國家在互動中現代公民的成長和現代國家的構建,力求從發展的角度尋求公民利益表達與國家有序治理的平衡、共贏和互強的途徑。在作者看來,信訪的本質是公民利益表達,也是公民權益救濟的方式,對信訪的支持與控制體現了國家合法性的需求及治理與秩序的需要。信訪場域中各種權力的交織和運行展現了國家與民眾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的特性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公民的素質及國家的狀況,這種互動關系也表現為“一種低水平的策略性均衡關系”。作者認為,信訪正以“非民主化的方式”來培育國家與民眾的民主精神,進而可能推動國家政治結構的現代性轉型。
在信訪過程中,公民與政府的矛盾與沖突為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提供了可能與機會。信訪中,上訪者不屈不撓的“以法抗爭”或“依法抗爭”,表明人們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也在揭露政策與行政的缺陷,并推動政策的完善與行政的改進。當前,信訪行為與處置方式的變異與失序,尤其是人們“信訪不信法”、“信上不信下”和一些部門亂用私刑、截訪打壓等也暴露了我國司法、行政等領域的制度缺陷,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立法、行政和司法體制,理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切實保障公民對公共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加強公共權力運行的合法性、程序性、民主性、正當性和有效性。
信訪中,一些人抱著“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態,纏訪鬧訪,以及“信訪不信法”,期待“清官”的“清官情結”本身也反映一些人的法律意識淡薄和公民的不成熟。因此,當前不僅需要推進國家民主化與政府的法治化,也要求加強公民教育,尤其是強化民眾的科學素養、理性思維、獨立人格、平等觀念、民主覺悟、責任意識和法制觀念,這些是現代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國家賴以存在和正常運轉的基礎。
信訪中,民眾與政府的互動不僅推動了我國政府的政策與體制的改革,也推動了公眾觀念與行為的改變,這種民眾與政府的互動與適應性變遷也為社會的進步發展提供了助力。
(本文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