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嬌
一棵小白楊,挺立在邊關哨所,與廣大指戰(zhàn)員共同戍守邊疆;一首《小白楊》,回蕩在祖國大地,是幾代人心中的永恒旋律。祖國的西北邊陲,小白楊已伴隨著歌聲化作時代精神,鼓舞著一代代邊防軍民。
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適值西北邊境第一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一八五團組建55周年,“中國紅·偉人藝術團”學習訪問小組走進該團,走進英雄的邊防前哨、紅色團場,領略代代傳承奉獻、屯墾戍邊的特殊勞動者風采。
農十師185團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0多個榮光團場的一個縮影。這個團是1962年4月組建起來的團場,總面積862.82平方公里,邊境線長達86公里。全團11個連隊由北到南,全部沿阿拉克別克界河分布,而阿拉克別克河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邊界河,因此,185團是名副其實的邊防前哨。
他們的先輩是新中國的英雄部隊,他們既是擁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戰(zhàn)斗隊,也是技術熟練的技術突擊隊。當祖國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旗揚天山、化劍為犁,開荒種地、墾荒造田。
這里是世界四大蚊蟲聚集地之一,被列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然而一條中國-哈薩克斯坦邊界線,讓荒無人煙、茫茫戈壁之地,出現(xiàn)了一支背槍扶犁、世代屯守的特殊勞動團體。這不毛之地,從此有了非常的意義和一片生機。荒漠化為綠洲,正是幾代人創(chuàng)造的人類奇跡。
“半碗黃沙半碗風,半個百姓半個兵,多少將士思鄉(xiāng)夢,盡在亙古荒原中。”原186團團長周鳳山用生命撰寫的詩文矗立在團場,也鐫刻在每一位185團人的心中。在185團人的心里,祖國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不可丟失的,種好每一分土地就是報效祖國。這是責任,也是使命。肩上是沉甸甸的,心里是滿滿的自豪和榮耀。
西北邊境第一團學習訪問小組組長、“中國紅·偉人藝術團”團長、扮演陳毅元帥的特型演員馮黎感慨地說:“戍邊維穩(wěn),祖國大事,無論是生產建設、還是安定團結,185團承載了太多的使命,也鑄就了更大的光榮,他們沒有復員和轉業(yè)的規(guī)定,他們在這里一住就是半個世紀。五十多年里,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成為永不移動的生命界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要向更多的‘185團致敬,向團場軍民致敬,他們永遠是橫亙在西北國境線上最絢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