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


【摘要】 目的 研究腦損傷早產兒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選取100例腦損傷早產兒為觀察組, 選擇同期100例非腦損傷早產兒為對照組, 檢測兩組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以及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 分析早產兒腦損傷影響因素。結果 觀察組患兒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為(9.69±2.16)ng/ml, 白介素-6為(67.38±11.38)pg/ml, 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為(74.08±12.61)ng/ml,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15±1.02)ng/ml、(23.47±8.11)pg/ml、(45.21±8.51)ng/ml(P<0.05)。早產兒腦損傷同患兒胎齡、體重, 產婦胎位、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絨毛膜羊膜炎以及分娩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結論 早產兒腦損傷影響因素有胎齡、體重以及產婦胎位、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絨毛膜羊膜炎以分娩方式。檢測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以及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對早產兒腦損傷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
【關鍵詞】 腦損傷;早產兒;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高遷移率族蛋白-1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6.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serum cysteine proteinase-1, interleukin-6 and 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1 level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erebral injury. Methods There were 100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erebral injury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100 premature infants without cerebral injury as control group. Serum cysteine proteinase-1, interleukin-6 and 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1 levels were detected in the two groups to analyz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erebral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erum cysteine proteinase-1 as (9.69±2.16) ng/ml, interleukin-6 as (67.38±11.38) pg/ml and 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1 as (74.08±12.61) ng/ml, which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6.15±1.02) ng/ml,
(23.47±8.11) pg/ml and (45.21±8.51) ng/ml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erebral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gestational age, body weight, fetal position, multiple pregnancy,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chorioamnionitis and delivery ways. Conclu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erebral injury include gestational age, body weight, fetal position, multiple pregnancy,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chorioamnionitis and delivery ways. Detection of serum cysteine proteinase-1, interleukin-6 and 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1 levels contains precise diagnostic value for cerebral injury in premature infants.
【Key words】 Cerebral injury; Premature infants; Serum cysteine proteinase-1; Interleukin-6; 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1
早產兒一般為胎齡<37足月周的活產嬰兒, 絕大部分出生體重<2.5 kg, 普遍伴有發育不足以及免疫系統不健全等特點[1]。腦損傷是早產嬰兒的并發癥, 是導致患兒傷殘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就腦損傷早產兒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高遷移率族蛋白-1檢測水平情況以及影響因素進行統計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2016年8月本院治療的100例腦損傷早產兒患兒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50例, 女50例, 胎齡30~35周, 平均胎齡(32.17±5.11)周;同期選取100例非腦損傷早產兒為對照組, 其中男51例, 女49例, 胎齡31~36周, 平均胎齡(33.09±4.95)周。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可對比性。
1. 2 方法 采用多因素回歸法對腦損傷早產嬰兒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具體如下:①醫護人員嚴格按制度操作, 減少外界因素對早產嬰兒腦損傷的干擾。②制作問卷調查表, 詳細記錄產婦相關信息, 具體包括:產婦妊娠年齡、胎次、是否經產婦、胎盤粘連、胎位異常、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絨毛膜羊膜炎以及分娩方式等因素。③分別對參與本次研究的嬰兒進行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以及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的檢測, 統計分析檢測結果。
1. 3 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嬰兒的一般資料以及腦損傷相關影響因素。其中高危因素主要分為兩大類:①嬰兒基本因素:胎齡、體重。②產婦因素:產婦是否胎位異常、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絨毛膜羊膜炎以及分娩方式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及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兒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為(9.69±2.16)ng/ml, 白介素-6為(67.38±11.38)pg/ml, 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為(74.08±12.61)ng/ml,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15±1.02)ng/ml、(23.47±8.11)pg/ml、(45.21±8.51)ng/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相關影響因素比較 觀察組患兒胎齡<33周78例(78.00%), 體重<2000 g 81例(81.00%), 胎位異常72例(72.00%), 多胎妊娠59例(59.00%), 娠期高血壓64例(64.00%), 絨毛膜羊膜炎71例(71.00%), 異常分娩86例(86.00%); 對照組患兒胎齡<33周12例(12.00%), 體重<2000 g 21例(21.00%), 胎位異常9例(9.00%), 多胎妊娠15例(15.00%), 娠期高血壓4例(4.00%), 絨毛膜羊膜炎11例(11.00%), 異常分娩13例(13.00%)。觀察組患兒胎齡<33周、體重<2000 g、產婦胎位異常、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絨毛膜羊膜炎及異常分娩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早產兒是兒科臨床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先天性疾病, 主要是指新生嬰兒胎齡<37足月周[2]。早產兒胎齡不足、器官發育不全, 自身免疫系統及生命體征均尚未穩定, 極易出現腦損傷、呼吸衰竭等嚴重并發癥, 危及生命安全[3-9]。腦損傷發病率高, 發病機制復雜, 致病因素眾多, 是導致早產兒殘疾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10-12]。目前, 產科臨床對于腦損傷早產兒的致病機制尚未明確, 仍存在許多不明之處。其中已經被醫學界廣泛認可的腦損傷早產兒致病誘因主要包括嬰兒胎齡、體重, 產婦胎位異常、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絨毛膜羊膜炎及分娩方式等[4]。早期、準確的診斷和篩查對于腦損傷早產兒至關重要。目前, 產科臨床主要依靠多普勒超聲進行患兒顱腦檢查和探查, 漏診、誤診率高, 往往在患兒出生30 d后才能得到確診, 從而會延誤病情, 失去最佳治療機會[13-15]。毛旭琴等[5]研究發現, 早產患兒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以及高遷移率族蛋白-1都參與了腦損傷的發生, 能夠準確反映出患兒腦損傷的進展情況, 從而具有較高的臨床診斷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兒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為(9.69±2.16)ng/ml, 白介素-6為(67.38±11.38)pg/ml, 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為(74.08±12.61)ng/ml,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15±1.02)ng/ml、(23.47±8.11)pg/ml、(45.21±8.51)ng/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以及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能夠準確反映早產兒腦損傷的炎癥反應, 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早產兒腦損傷與胎齡、體重、產婦胎位異常、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絨毛膜羊膜炎以及分娩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 早產兒腦損傷的影響因素眾多, 包含胎齡、體重、產婦胎位異常、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絨毛膜羊膜炎及分娩方式等, 臨床應加以重視和預防。與此同時, 應早期檢測早產兒血清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以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 有助于腦損傷的早期診斷和篩查。
參考文獻
[1] 盧紅艷, 常明, 吳麗華. 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產兒腦損傷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2, 27(29):4547-4549.
[2] 富建華, 薛辛東, 陳麗英, 等. 以磁共振成像診斷早產兒腦損傷相關危險因素的回顧性分析.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2007, 2(6):427-433.
[3] 王玉, 柏金秀, 孫東明, 等. 早產兒腦損傷診斷中T1WI-T2WI與彌散加權成像的應用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 2016, 37(6):382-384.
[4] 李曉霞, 帥向華, 蘆惠. 未足月胎膜早破后早產兒腦損傷的發生率與危險因素分析. 浙江實用醫學, 2013, 18(6):393-395, 416.
[5] 毛旭琴, 盧雋瀅, 王秋霞, 等. 胎盤炎癥及胎兒炎癥反應綜合征與早產兒腦損傷的關系研究.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5, 17(3):
217-221.
[6] 劉剛, 賀影忠, 梁道瓊, 等. 腦損傷早產兒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介素-6、高遷移率族蛋白-1水平及其危險因素分析.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16, 44(7):42-44.
[7] 周平, 李衛東, 李英秋, 等. 腦梗死患者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1、白介素-6水平的變化及其與危險因素的相關性.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2, 34(19):1953-1956.
[8] 魏雪芹. 血清內脂素、HMGB1的動態測定及其與早產兒腦損傷關系的臨床研究. 河北醫科大學, 2014.
[9] 黃群, 譚丹鳳, 馬敏, 等. 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血漿高遷移率族蛋白1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表達水平及其與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的相關性.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 2014, 21(5):368-371.
[10] 馬力, 溫曉紅, 楊海波, 等. 影響早產兒腦損傷的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6, 18(6):471-475.
[11] 李錦芬. 早產兒腦損傷及相關高危因素分析. 蘇州大學, 2014.
[12] 汪皓, 楊勇, 陳秋梅, 等. 早產兒腦損傷的發生及其高危因素分析. 海南醫學, 2013, 24(13):1932-1934.
[13] 應海燕, 鄭維君, 唐鳳珍, 等. 早產兒腦損傷發生率及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2, 23(4):424-426.
[14] 鄒林霞, 蒙丹華, 陳維華, 等. 新生兒腦損傷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 2016(18):3763-3765.
[15] 李晶晶, 宋紅, 宋煥清, 等. 早產兒腦損傷與圍產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