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譚雪梅



摘 要:以3個玉米品種為試驗材料,探索不同苗床對玉米種子發芽率及幼苗生長的影響。本實驗采用5種發芽苗床進行玉米發芽試驗;苗床分別有珍珠巖、沙床、紙床、土床和蛭石;玉米品種分別是晚熟1號、幫豪青貯1號和抗阻5號,記錄玉米種子的發芽勢、發芽率和長勢。通過3個玉米品種在5種苗床中的發芽率、苗高、根長和生物量的表現,得出在沙床玉米種子萌發及幼苗長勢最好。
關鍵詞:玉米種子;苗床;發芽率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30
引言
玉米既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還是家畜飼料主要來源之一。在現階段玉米生產中,影響玉米生產的因素很多,但就種子而言,發芽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玉米大田生產的出苗長勢,還影響到玉米的產量和品質。本文從玉米種子發芽率的重要性出發,探討了影響玉米種子發芽率的因素,并找到最適玉米種子發芽的苗床。本實驗還通過不同的玉米品種來進行實驗,探討不同的苗床對于各個品種的適宜條件。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供試玉米種子由重慶幫豪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玉米品種有:K1晚熟1號、K2幫豪青貯1號和K3抗阻5號;苗床材料:珍珠巖、沙、紙、土壤和蛭石。選取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進行發芽試驗。
試劑是500倍多菌靈溶液,生產廠家為上海寶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將各發芽苗床均勻放入培養皿中;苗床基本成型后,用500倍多菌靈溶液進行噴灑消毒。每個培養皿中均勻的放入20粒種子。實驗過程中每個培養皿統一補充一定量的蒸餾水。使苗床保持一定的水分、濕潤。每個處理重復3次,自發芽始,每天記錄各培養皿的種子發芽情況。在試驗進行7d后收獲,記錄種子的萌發率、測量并記錄其中10顆玉米幼苗的根長、芽長和生物量。
1.3 數據分析
本文數據運用excel和SPSS17.0軟件進行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苗床對玉米發芽率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K1、K2、K3三個玉米品種在5種苗床中,K1在珍珠巖、沙床、紙床中發芽率較高,均與土床和蛭石苗床差異顯著。K2在沙床中發芽率最高與其他苗床差異顯著。K3在珍珠巖、沙床、紙床和土床中發芽率較高與蛭石苗床差異顯著。不同品種在不同苗床中的發芽率以沙床較好且發芽勢較為穩定;而紙床發芽率只有K1最為明顯,且K2、K3在紙床中發芽率逐漸下降。
2.2 不同苗床對玉米苗高的影響
在玉米發芽階段,發芽苗床對于苗期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由表2可以看出,結果顯示K1在不同苗床中發芽苗苗高都以沙床和蛭石較好,且與其他苗床差異顯著。K2在沙床中苗高最高,與其他苗床差異顯著。K3在沙床和土床中苗高較好,與其他苗床差異顯著。
2.3 不同苗床對玉米根長的影響
在玉米發芽階段,發芽苗的根長在整個玉米的生長過程中都對玉米后期的生長勢和成活率都有有很大影響。由表3可以看出,在所試驗的苗床中除K3在紙床和土床比其他苗床根長較長之外,K1、K2根長均以沙床最好且與其他苗床差異顯著。
2.4 不同苗床對玉米生物量的影響
發芽苗的生物量也是衡定玉米種子發芽勢一個重要標志:由表4可以看出K1在珍珠巖、沙床、土床和蛭石中生物量較高;K2中在珍珠巖和沙床中發芽生長的種子生物量較高;相對其他苗床發芽種子生物量差異顯著;K3中在沙床、土床和蛭石中發芽生長的種子生物量較高。在沙床中發芽生長的種子生物量相對較高且穩定。
3 結論與討論
不同苗床中,3個玉米品種的發芽率和幼苗長勢有所差異,其中晚熟一號在珍珠巖、沙床和紙床中發芽率較高,與土床和蛭石苗床差異顯著,其他2個品種發芽率均在沙床中最高;幼苗苗高進行比較,3個品種苗高均是在沙床中最高,與其他苗床差異顯著;幼苗根長進行比較,在沙床中生長的3個品種種子根長,要比其他苗床中生長的根長要長,且差異顯著;幼苗生物量進行比較,在沙床中生長的3個品種的生物量,均要比其他苗床中生長的種子生物量高。在沙床中的3個品種種子的發芽率;幼苗的苗高、根長、生物量等指標均優于其他苗床。
參考文獻
[1]鄭昀曄,曹棟棟,張勝,等.多胺對玉米種子吸脹期間耐冷性和種子發芽能力的影響[J].作物學報,2008(02):261-267.
[2]王洪剛,李丹,李楊.溫度對玉米種子發芽及苗期生長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01):37-39.
[3]尹永祺,吳進賢,劉春泉,等.低氧脅迫下發芽玉米淀粉特性及高γ-氨基丁酸玉米飲料開發[J].食品科學,2014(06):234-239.
[4]尹永祺,吳進賢,劉春泉,等.玉米籽粒低氧脅迫發芽期間主要生理生化和γ-氨基丁酸含量變化[J].食品科學,2014(17):104-108.
[5]嚴霞,李法云,劉桐武,等.化學融雪劑對小麥和玉米種子發芽的影響[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7(04):62-66.
[6]渠云芳,馬金虎,賀潤平,等.高溫老化對2個玉米品種種子活力發芽指標影響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6(02):156-159.
[7]邵晨霞,胡晉,宋文堅,等.不同酸度殼聚糖溶液引發對玉米發芽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5(06):705-708.
[8]尹永祺,吳進賢,劉春泉,等.低氧與低溫脅迫對發芽玉米籽粒中γ-氨基丁酸富集的影響[J].食品科學,2015(01):89-93.
[9]張鐘,葉華,孫青月.發芽對黑糯玉米營養成分、熱能變化和蛋白質消化率的影響[J].中國糧油學報,2009(10):36-40.
[10]薛云皓,仵紅梅,王愛月,等.玉米發芽前后的營養變化[J].河南醫學研究,2001(01):5-7.
[11]杜優穎,李道明,潘多峰,等.2種玉米快速發芽法對比試驗[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6(09):160-161.
[12]熱孜燕,熱合曼·肉孜.玉米種子快速發芽實驗方法[J].新疆農業科技,2003(01):32.
[13]鐘曉紅.玉米簡易快速發芽試驗[J].城鄉致富,1986(01):35.
作者簡介:劉丹(1982-),女,漢族,重慶萬州,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生理與農產品貯藏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