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利亞特》和《封神演義》是兩部迥異的文學作品,一個是反映希臘氏族社會末期的敘事史詩,一個是成書于中國封建社會的神魔小說。兩者都是因女人而引起的戰爭,且神明均分為兩派,參與斗爭。然神明卻也無法主宰一切,任意決定雙方的勝負,或者結束人和神的生命。
關鍵詞:《伊利亞特》 《封神演義》 神明 命運
初看《伊利亞特》和《封神演義》沒有太強的可比性,但仔細斟酌不難發現,兩者雖是迥異的文學作品,但卻同屬敘事文學這一門類,這是兩者尚可比較的文體因素;其次,《伊利亞特》描寫的是氏族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的歷史事件,《封神演義》雖成書于封建社會,但反應的卻是奴隸社會的故事,因而兩者的時代背景、敘事內容極為相似。《伊利亞特》雖然敘述的是特洛伊人與希臘人的戰爭,但奧林匹斯諸神卻介入其中,《封神演義》雖寫得是周人與商人的戰爭,卻也有得到了闡、截兩教神仙的幫忙。
這兩部作品中戰爭的起因,表面上看:《封神演義》中商,周爆發戰爭的原因是商紂王暴虐無道引起了周人的起兵反抗;《伊利亞特》中希臘人與特洛伊人的戰爭是由特洛伊人帕里斯誘走了斯巴達國王的王后海倫而引發的。雖然兩部作品中的戰爭起因上根本不同,但是深入分析就會發現這兩部作品所寫戰爭的起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都可以概括為凡人得罪了神而招致禍患的降臨。《封神演義》第一回就講商紂王貪戀女媧娘娘的美色,出詩輕薄,娘娘見詩說道:“若不與他個報應,不見我的靈驗”。《伊利亞特》對戰爭的起因,這樣交代:第二十四卷說:“阿基琉斯就這樣忿怒地虐待神樣的赫克托耳,那些快樂的神明都憐憫他,他們慫恿目光犀利,殺死阿爾戈斯的神去偷尸體。這條計策雖然合了眾神的心意,但目光炯炯的女神、赫拉和波塞冬卻不贊同,她們依然恨那神圣的伊利昂、普里阿摩斯以及他的人民,只因阿勒珊德羅斯犯的罪,在她們去到他的羊圈時侮辱了她們,僅贊美了那位引起致命情愫的女神。”這里非常明確的說明了特洛伊帕里斯得罪了兩位女神給特洛伊帶來了戰爭的降臨。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兩部作品有著重要的可比性,同樣因為貪戀女色,同樣有神參與戰爭,同樣看神是否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
一、《伊利亞特》中的神
《伊利亞特》中古希臘萬能的神并不是萬能的,他們有時也顯得很無力。戰神阿瑞斯就曾經被人用索子捆起來,在一個銅翁里困了13個月,完全被弄得精疲力盡,后來狄奧墨得斯又將他打傷,甚至差點“死亡”,最后只好跑到他的父親那里“痛哭流涕”。赫拉曾被赫拉克勒斯射中過右乳,“使她忍受無法形容的疼痛”,這位無比尊貴的天后也曾被天父宙斯吊起來打過,并且常遭到宙斯的叱罵。瘸子赫菲斯托斯就是因為出面救母而被父親摔下天庭,成了殘廢。而最苦命的就要算忒提斯了,本來她差一點嫁給宙斯,就因為有預言說她會生一個比宙斯更強大的兒子,結果被迫嫁給了凡人佩瑠斯,后來又為她苦命的兒子阿基琉斯悲痛萬分。至高無上的神更無法隨心所欲,阿瑞斯無法救下兒子,就連萬能的宙斯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薩爾佩東死去,阿弗洛狄忒能救帕里斯一命卻也無法帶給他勝利。睿智的涅斯托爾曾說:“甚至雷鳴的宙斯都無法把它逆轉”。到底是什么無法逆轉,它為什么能如此厲害。
《伊利亞特》中有一個詞語在書中出現了48次,其分量不容忽視,這個詞就是“命運”。真正支配人甚至神明生死的似乎就是這個命運。它是強大的,神人都無法抗拒。“強大的命運”是《伊利亞特》中一只看不見的手,經營著萬事萬物。人逃不過命運。捷足英勇的阿基琉斯也要“命中注定死在富饒的特洛伊城下”,“強大的赫拉克勒斯也沒有能夠躲過死亡,盡管克洛諾斯之子宙斯對他非常憐憫,可最終他還是被命運和赫拉的嫉恨征服”。神明也不例外。宙斯看到自己的兒子薩爾佩冬死去時也只能一嘆:“可憐,命定我最親近的薩爾佩冬將被殺死”。命運就是套在萬物之上的法條與枷鎖。如果宙斯救了薩爾佩冬,其他神明也將救出自己的孩子,或者救出自己恩寵的英雄,這樣一來,天地都將陷入混亂之中。已是,宙斯無法讓“一個早就注定要死的凡人免除悲慘的死亡”。這也是忒提斯將阿基琉斯全身浸泡在冥河中的原因。
在荷馬的筆下,我們發現命運在高于神明同時,也通過神明的語言和行動實現自己的訴求,并且同神明一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伊利亞特》中有很多關于天平的描述,例如:在特洛亞人和阿開奧斯人的都城中,神和人的父親宙斯平衡一架黃金的天平,在秤盤上放上兩個悲傷的死亡命運,分屬馴馬的特洛亞人和披銅甲的阿開奧斯人,他提起秤桿,阿開奧斯人注定的日子往下沉。特洛亞人的命運升到了遼闊的天空。于是,宙斯從伊達山鳴放大雷,把閃電的電光送到阿開奧斯人的軍中,阿開奧斯人看見了,感到驚異,蒼白的恐懼籠罩著他們。由此我們看出,當宙斯看到命運的天平稱量的結果后,就按照命運的指示去行動了。在這場行動中,真正做主的并不是宙斯,而是命運。宙斯也必須遵照命運的指示來行動。另一個地方也可以佐證,“天父取出他的那桿黃金天平,把兩個悲慘的死亡判決放進秤盤,一個屬于阿基琉斯,一個屬于馴馬的赫克托耳,他提起秤桿的中央,赫克托耳一側下傾,看到結果后,阿波羅立即把赫克托耳拋棄。”在這場戰斗中,赫克托耳騎術已盡,注定要死,在這之前,太陽神阿波羅本來一直都在幫助特洛亞人,還給赫克托耳灌輸了力量,看到稱量結果后,便立即將赫克托耳拋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命運是神明活動的邊界,只不過在這個范圍內,神也擁有很大的自由。但他們無法突破命運的規則。
二、《封神演義》中的神
對于《封神演義》來說,它主要敘述的便是武王伐紂之事,歷史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在記載此事時,既寫到“以至仁伐不仁”,如摧枯拉朽,“一戎衣天下定”,還說:“惟爾有神,尚克相予”,則純系敘事。只是后來,敘述至秦始皇東巡海上,祭奠名山大川以及八神之事時,說:“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史記·封禪書》)是在說太公望助武王伐紂,遣八神將以助戰。
而《封神演義》第一回便指出即使是神仙也不能望斷他人氣數,一切都有“命運”或“劫數”來掌控。
第一回:女媧娘娘見到商紂王竟然輕薄自己,隨即大怒罵道:“殷受無道昏君,不想修身立德以保天下,今反不畏上天,吟詩褻我,實在可惡!我想成湯桀而王天下,享國六百余年,氣數已盡;若不與他個報應,不見我的靈驗。”可見娘娘發威也要注意成湯的氣數。可這氣數也并非女媧娘娘所能控制,后話說“二位殿下殷郊,殷洪來參謁父王……正行禮間,頂上兩道紅光沖天。娘娘正行時,被此氣擋住云路;因往下一看,知紂王尚有二十八氣運,不可造次,暫回行宮。”可見娘娘在氣數面前亦是“不敢造次”。
在第八十二回中,元始天尊曰:“塵世劫運,便是物外神仙都不能免,況我等門人又是身犯之者,我等不過來了此一番劫數耳。”這種在《封神演義》中出現了23次的“劫數”與《伊利亞特》中的“命運”一樣,是神都無法超越的界限,是一種限制神靈活動的規則,它就像是萬物之間的各種聯系,一件事的發生會導致接連的事情的發生。又如“成湯氣數已盡,周室天命當興”。破十絕陣時每次闡教都有一位門人喪命陣中,燃燈總是說:“數定在先,怎逃此厄!”小說中還多次提到“封神榜”上有名的神和凡人“合該此處盡絕。”可憐的也同樣還有殷洪殷郊這兩兄弟,即使有著“你乃成湯苗裔,雖紂王無道,無子伐父之理。況百年之后,誰為繼嗣之人?”的合理宗法理由,也無法違背“命運”。殷氏兄弟其中之一四肢化為粉末,另一個受到犁杖之苦。殷洪的師傅赤精子盡管是玉虛真仙中的大人物,可嘆也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眼睜睜看徒弟四肢皆成灰飛,留下了“太華山再無人養道修真,見吾將門下這樣如此,可為疼心”的悲嘆。
在第七十七回老子一爇化三清一節中:老子好心規勸通天教主,順應“劫數”,奈何通天教主冥頑不靈,最終也只落得個“訓字”的下場,他的得力弟子更是所剩無幾。可見,即使是神亦不可隨心所欲,否則也會自食其果。
三、神明與命運的關系
那么劫數或者命運又與神明有著怎樣的關系?在《伊利亞特》中,命運顯然是要占上風的。萬物之父宙斯在決定事情的時候也要依靠“天平”。譬如在決定特洛伊和希臘誰將暫時贏得勝利的時候,又比如在決定赫克托耳和阿基里斯的生死時,偉大的天父也要遵從“天平”即“命運”的安排。在古希臘文明進程中,荷馬之后作品中的宙斯,也更多地具有了抽象的“命運”意味:命運和宙斯逐漸合而為一了。《伊利亞特》中“當戰爭涉及赫拉以及雅典娜與帕里斯的爭吵時,神明是最終的權威;但當戰爭從帕里斯那里轉移開,并代表著對榮譽的渴望時,神明似乎就沒有多大的必要了”。神明逐漸從戰爭中淡出,其作用也在逐漸淡化。在《奧賽德》中嬉笑玩鬧的神明開始變得正經起來,變成了嚴肅,理性,懲惡揚善的神。到了后來,對神明的信仰與對命運的信仰互相合并,并從融合中產生了這樣一種觀念:命運不僅出自于神明,而且也受神明控制。神明不是在自己做決定,而是在決定怎樣做才可以和命運相契合。
命運和神明調和起來。“當兩個英雄決斗時,宙斯會稱量他們兩個人的命運,看看是哪個英雄必須得死。有時宙斯會考慮是否拯救一個特定英雄的命運;但是他從不實際違反命運的安排。他也沒有被迫屈從于命運,與他考慮好的決定作對,他考慮好的決定總是最終同命運相一致。”神明的決定恰好同命運相符合,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是也。赫拉的話似乎可以佐證:“讓他們凡人按照命運的安排,一個死亡,一個生存;讓神在他的心中考慮,怎樣對雙方的人做出適當的裁決。”后來神明馬克珊托斯開口告訴阿基琉斯,“你命定的期限已經臨近,那是因為……神和強大的摩伊拉,”它把宙斯和命運相提并論,似乎表明宙斯和命運本來融合無間,或者說宙斯就是命運。
《封神演義》中,因商朝運數已盡,再加上商紂王又寫艷詩褻瀆了女媧,三清下令諸弟子要助周伐商。但是截教中人有許多沒有認識到這一助周伐商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逆天而行,便要被打得一塌糊涂,二三代弟子也盡數折沒,“化作一道仙靈入那封神壇去了”,通天教主也被洪鈞老祖叫走“訓字”的悲慘下場。而順應天命的闡教,在西方教的幫助下,技高一籌,輔助周武王大獲全勝,并盡數封神。封神榜是洪鈞老祖用來拯救眾生的,但是就是有許多神仙道人不相信自己“封神榜上有其名”,或者有的神仙如三霄中碧霄和瓊霄就不顧忌這個,眾人想要對抗和擺脫封神榜的控制,這也是得三教仙人形成相互拉扯掙脫的局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情節的發展。也就是說萬事都遵循著“命運”或“劫數”的安排,神亦如此。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不論是西方的原點著作《伊利亞特》還是東方的魔幻經典《封神演義》中的神明都無法隨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的行為必須與所謂的“命運”或“劫數”相契合,否則即使是神也會因違反“命運”或“劫數”而受到劫難。在神明與命運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用希羅多德的話來概括這一思想:任何人都不能逃脫他的宿命,甚至一位神也不例外。
參考文獻:
[1]荷馬.荷馬史詩·伊利亞特[M].羅念生,王煥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陳中梅.荷馬史詩研究[M].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3]趙興勤.話說封神演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4]李愛紅.封神演義的藝術想象與經典化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1.
[5]戰曉峰.一個蘋果引發的戰爭——讀《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有感[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05).
[6]馬蘭.當代中國《伊利亞特》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3.
[7]李靜.天外之外的困惑——《封神演義》的倫理困境及其解決[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12).
[8]李建武,尹桂香.百年來《封神演義》研究評論[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07).
(作者簡介:王斯后,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碩士在讀,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