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梁艷+金萍+蔣貝蕾
摘要:古琴詩歌中的美學意蘊在于古琴藝術所獨有的音韻美,也包括文學美。古琴自古便是文人雅士的精神或者追求寄托排遣的存在,白居易的古琴詩歷來為人所稱道,從琴境與詩境到琴心與詩心,都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生命體驗與思想感情。
關鍵詞:白居易 古琴詩 琴境與詩心 美學影響
古琴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文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如今區別于其他樂器,我們才習慣將其稱作古琴或七弦琴。古琴之美,其造型就是一種中庸美學的體現,而內在的美學意蘊更值得探究。漢代蔡邕在《琴操》中說:“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可看出我國自古就把琴視為表征道德的樂器,用以陶冶性情,進而“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晉人飄逸灑脫的風范為古琴文化增添了幾許人文氣息,古琴樂曲也不再是政治的工具。
到了唐朝,古琴文化藝術與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相融,體現在了唐詩之中,而古琴美學也因此蘊藏在了這些唐詩之中。《全唐詩》的古琴詩中有120首出于白居易之手,雖僅占千余首古琴詩的十幾分之一,與其他詩人的作品相比,實為《全唐詩》古琴詩之最。本文擬從白居易詩中之琴曲、琴境與詩心、美學的影響對白居易的古琴詩中的美學意蘊進行分析。
一、詩中之琴曲
白居易的古琴詩中涉及了很多琴曲,有的比較明顯,有的則比較隱晦。比較明顯的有《彈秋思》、《聽幽蘭》分別欣賞了兩首清高淡雅的古琴曲——《秋思》與《幽蘭》。《聽彈湘妃怨》和《聽彈古淥水》兩首詩,分別是其聽《湘妃怨》、《古淥水》的審美感受,繪情繪意地道出了琴音獨特的魅力。《雨中聽琴者彈別鶴操》中《別鶴操》是一首哀怨凄涼的琴曲,主要表現了夫妻情深卻深迫于禮教不得不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就連雙鶴的悲鳴都像是在為這對戀人感到惋惜與悲痛。“清泠石泉引,雅澹風松曲”(《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順之琴者》)中的“石泉引”、“風松曲”分別指的是晉阮咸所作的琴曲《三峽石泉》與晉嵇康所作的《風入松》。白居易僅用“清泠”、“雅澹”兩詞,就將這兩首古琴曲雅韻以及詩意琴境展現出來。
有些琴曲則隱蔽于詩歌中。“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船夜援琴》)還有“卻怪鐘期耳,唯聽山水間”(《郡中夜聽李山人彈三樂》)都是反映了《高山流水》這首琴曲。白居易喜歡與琴為友,琴音中沖和平淡的聲音總讓人忘卻世俗的煩惱。
白居易的詩在于可以達到視覺與聽覺的貫通,既可以說是琴給白居易帶來了靈感,又不可否認是白居易將琴曲美感以文字的方式傳承。如“調清聲直韻疏遲”將一曲秋思的琴韻特點抓到極致,“欲識慢流意,為聽疏泛聲”更是體現了一般古琴曲的音韻特色以及情感表現。
二、琴境與詩心
唐代的文獻所反映出來的古琴音樂思想可分為兩種:一為藝術琴,一為文人琴。“藝術琴”者,是以琴為音樂藝術,反映著古琴音樂藝術變現古人、時人的社會生活、思想感情,講求藝術之美,講求音樂技巧。“文人琴”是文人愛好,或以琴作自我修養,或以琴娛賓悅己,或以懷圣思賢,或以琴避世羨仙。白居易古琴詩所展現的文學意蘊展現了其在經歷獨特的生命體驗后所得到的人生理念和人生哲學,那不僅是對琴音的深層體會,更是對世態命運的感觸以及思想的深刻領悟。例如 “舞腰歌袖拋何處,唯對無弦琴一張”(《夜涼》)以及“丘中有一士,守道歲月深。行披帶索衣,坐拍無弦琴。”(《丘中有一士二首》)都頻繁出現了可溯至老莊、由陶潛提出的“無弦琴”意象,可見其鼓琴之時更重視的是欣賞弦外的意趣。
作為士大夫的白居易,向來主張“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觀,積極入世的兼濟天下的責任感在古琴詩中則表現為“以雅樂復禮樂興國”的思想。他在《彈秋思》中寫道“近來漸喜無人聽,琴格高低心自知”。安史之亂后,胡樂之聲受到了士大夫的關注,白居易以“古琴”作為胡音相對立的“正聲”之途徑,通過修身立德來實踐儒家“樂教”思想,從而安邦定國。這種思想在《廢琴》更是明顯地體現出來,“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末二句謂世人愛好箏笛,致使古古琴被厭棄。
與古琴的遭遇類似,對當朝政局的失望使被貶謫的白居易逐漸由積極從政的“入世情懷”到閑適淡泊的“出世之感”。《偶吟兩首》“廚香炊黍調和酒,窗暖安弦拂拭琴”二句描寫了以酒和調、以琴相伴的平靜生活,而不再是宦海沉浮的動蕩之感,余下兩句“老去生涯只如此,更無馀事可勞心”更是直接流露出詩人以平淡之音為美,正如其所言“眼下有衣兼有食,心中無喜亦無憂”,“安弦拂拭琴”、“靜念道經深閉目”中那超脫塵俗之煩事的意蘊是詩人白居易古琴修養和儒道思想的體現。
古琴藝術的琴境,正是在使心靈和宇宙凈化與深化這一點上。琴境、詩境的變化,體現的是詩人的“詩心”,文韻思想之美皆在其中。
三、美學的影響
白居易的琴詩極力推崇古琴作為華夏正音,流露出崇雅抑俗的審美傾向。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厚古薄今的表現,但也是他在古琴應對琴箏胡樂沖擊時,對雅樂的堅守。正是由于白居易對古琴的重視,以及古琴自身的頑強生命力,從而使得古琴美學得以一脈相承,不被歷史之漂零所湮沒,并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演繹出龐雜的派系。
白居易可以說是文人琴的一個代表。其美學思想也充斥著唐代的整個琴樂美學。他鐘情于“琴”,借琴抒懷、借琴寫志,抱琴而歸、隱以獨善的思想通過其琴詩創作鮮明的體現出來。白居易的琴樂思想中融合了自己的生命體驗與文學素養等各個方面,在唐代古琴美學中獨樹一幟。
隨著唐宋之際的政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白詩精神逐漸為新興的宋詩精神所吸收與改造。處于中唐時期的白居易,其琴詩是詩歌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白詩“兼濟獨善”的特色,自然也在其琴詩中得以體現。白居易的古琴美學融入了中唐以來的琴學思想,并對晚唐及后世的古琴美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鄧婷.唐代古琴詩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
[2]肖占鵬,鄧婷.白居易古琴詩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2,(05).
[3]葉蕓嘉.白居易琴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4]李祥霆.論唐代古琴演奏美學及音樂思想(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04).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