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伊帆
【摘要】 目的 研究開展術后早期運動護理對于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疼痛的影響。方法 124例腹部手術患者, 根據術后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62例。對照組患者術后行常規護理, 實驗組患者術后行常規護理聯合早期運動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及疼痛評分。結果 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為(12.05±6.85)h、首次排便時間為(62.51±8.74)h, 均快于對照組的(26.75±5.27)、(77.24±8.89)h,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24、48 h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評分分別為 (3.25±4.12)、(2.01±3.14)分,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84±7.48)、(4.28±4.8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術后早期運動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進行護理, 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 并減輕其疼痛感, 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 腹部手術;早期運動護理;胃腸功能恢復;疼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6.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postoperative early exercise nursing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pain in abdominal operatio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4 patients receiving abdominal operation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postoperative nursing measure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6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conventional nursing combined with early exercise nursing. Comparison was made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and pain score after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borborygmus recovery time as (12.05±6.85) h and first defecation time as (62.51±8.74) h, which were all shorter than (26.75±5.27) and (77.24±8.89) h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scores in postoperative 24 and 48 h respectively as (3.25±4.12) and (2.01±3.14) points, which were all obviously lower than (6.84±7.48) and (6.84±7.48)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postoperative early exercise nursing for abdominal operation patients is helpful to promot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and reduce pain. This method contains feasibility.
【Key words】 Abdominal operation; Early exercise nursing;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Pain
腹部手術患者于術后需長時間臥床靜養, 極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癥狀[1]。為了解開展術后早期運動護理對于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疼痛的影響, 本研究篩選124例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 研究早期運動護理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124例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術后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62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30例, 年齡32~68歲、平均年齡(38.5±10.3)歲, 結腸直腸癌術27例、膽囊與膽道術23例、闌尾切除術12例;實驗組中男33例、女29例, 年齡31~67歲、平均年齡(37.8±10.2)歲, 結腸直腸癌術27例、膽囊與膽道術23例、闌尾切除術1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安置在重癥監護室。
1. 2. 1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①密切觀察腹部術后患者生命體征:每間隔20~30 min監測一次脈搏、血壓及呼吸情況, 患者生命體征進入穩定期后, 可每間隔5~7 h監測一次, 48 h后可監測2次/d。②切口護理:護理人員要留意患者腹部切口是否出現滲血、紅腫、疼痛及感染等不良癥狀, 每日為患者清潔腹部切口, 給予腹部手術患者鎮痛護理[2-5]。③意識恢復情況:全身麻醉患者尚未清醒前應指派專人看護, 患者去枕平臥至少12 h, 護理人員注意觀察患者意識的恢復情況;局部麻醉, 如腰麻患者術后要去枕平臥6~8 h, 護理人員應特別留意患者下肢知覺的恢復情況。④留置管的保留:通常情況下負壓引流時間不超過24 h且引流液<200 ml, 導尿管的留置時間一般為12 h, 最多不超過48 h。⑤腸道功能的恢復:一般腹部術后2~3 d可恢復其腸道功能, 若患者3 d后還未恢復腸道功能, 護理人員遵醫囑給予促腸道功能恢復護理。
1. 2. 2 實驗組患者術后行常規護理聯合早期運動護理。術后6~8 h, 護理人員要從旁協助腹部手術患者變換臥位姿勢, 一般2 h變換1次, 協助翻身或體位改變時動作應緩慢輕柔[6-10]。術后次日, 可指導腹部手術患者做小幅度的伸展活動, 運動3~5次/d, 運動時間5~10 min/次即可。于術后第2天, 護理人員可協助腹部手術患者進行扶床活動, 扶床行走1~2次/d, 扶床行走10~15 min。從第3天開始逐漸增加患者運動時間與次數, 但需要謹記早期運動護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運動時間不宜過多, 切莫過度運動而牽扯到傷口[11, 12]。
1. 3 觀察指標 每間隔2~3 h便對患者腸鳴音情況進行聽診, 觀察兩組患者腹部手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 并記錄患者首次排便時間。采用NRS評分表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定, 評定時間為行腹部手術后的24 h及48 h。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護理后, 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為(12.05±6.85)h、首次排便時間為 (62.51±8.74)h, 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為(26.75±5.27)h、首次排便時間為(77.24±8.89)h。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與首次排便時間顯著快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術后NRS評分比較 術后24 h, 實驗組患者的NRS評分為(3.25±4.12)分, 對照組患者為(6.84±7.48)分;術后48 h, 實驗組患者的NRS評分為(2.01±3.14)分, 對照組患者為(4.28±4.87)分。實驗組術后24、48 h N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術后早期運動護理的核心思想是促進患者行自我護理模式, 護理人員從旁協助與指導, 注重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讓患者形成自我護理的主觀意識, 從而促進患者自主活動能力的提高, 幫助患者早日康復[13-15]。患者于腹部手術后進行早期運動, 一方面有助于加快其胃腸蠕動, 促進排氣與排便, 另一方面還可以加速患者體內血液循環, 避免因臥床而出現的靜脈血栓[16-18]。
本研究以腸鳴音恢復時間與首次排便時間來評定胃腸功能的恢復情況, 實驗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為(12.05±6.85)h、首次排便時間為(62.51±8.74)h, 均快于對照組的(26.75±5.27)、(77.24±8.89)h,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24、48 h NRS評分分別為 (3.25±4.12)、(2.01±3.14)分,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84±7.48)、(4.28±4.87)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對照組患者由于未進行早期運動護理, 部分患者出現便秘癥狀。提示腹部手術患者中開展術后早期運動護理, 對恢復胃腸功能與減輕疼痛均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 采用術后早期運動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進行護理, 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 并減輕其疼痛感, 具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王雪蕾, 吳雪靜, 溫占紅, 等.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后肺部感染防治的護理干預.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6, 17(3):376-378.
[2] 孫巍.行為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腸蠕動恢復的影響.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6, 11(6):157-159.
[3] 李秀琴.腹部手術后發生炎性腸梗阻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6(9):176-178.
[4] 王姝紅, 唐永紅, 秦麗萍.對比分析不同護理方法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21):225-226.
[5] 徐勤愛.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患者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20):147-149.
[6] 石紅英. 術后早期運動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及術后疼痛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3):500-502.
[7] 曹瓊芳. 術后運動指導對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4):769-770.
[8] 鄭桑, 鐘輝. 護理干預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和認知功能的影響.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9, 25(33):30-31.
[9] 張繼紅. 早期鍛煉對腹部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的護理體會.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03, 9(5):89.
[10] 程冰, 陳四清. 早期鍛煉對老年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影響. 中國老年學, 2013, 33(18):4615-4616.
[11] 吳靜. 術后早期抬臀運動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0, 19(23):24.
[12] 趙洪露. 腹部手術早期鍛煉對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08, 5(36):163-164.
[13] 沈浙英. 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心理狀態以及胃腸功能的影響分析. 求醫問藥:學術版, 2011, 9(4):72-73.
[14] 楊艷霞. 強化功能鍛煉結合腹部按摩對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 中國實用醫藥, 2008, 3(16):91.
[15] 錢迪迪, 孫閱. 早期鍛煉活動對老年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指標影響.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11, 9(2):85-86.
[16] 趙斌, 安晶. 早期圍床活動護理對腹部術后患者療效和腸功能指標的影響. 臨床誤診誤治, 2010, 23(2):198-199.
[17] 苑亞軍. 早期床上活動護理對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指標的影響. 中國保健, 2009(15):653-654.
[18] 馬秀俠. 早期功能鍛煉對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康復的影響. 醫藥衛生:全文版, 2016(10):00277-0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