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珊+何瑩+羅冬云+黃亮
【摘要】 為研究并分析臨床核醫學科室的有效放射防護及護理管理措施, 本文結合國家的相關管理準則, 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 加強核醫學科室的護理人員的放射防護意識, 提升其專業技能。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 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操作技能, 加強科室中放射防護管理, 能保障科室診斷及治療工作的順利實施。臨床上, 核醫學科室當中必須加強放射防護管理, 并完善相關的管理體系, 提升護理人員的防護意識, 使工作人員與患者都能夠得到安全保障。
【關鍵詞】 核醫學科室;放射防護;護理管理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6.095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effective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in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this paper establish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combination with corresponding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rules to enhance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wareness in nursing staff and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Successful imple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ork can be guaranteed by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skills in nursing staff and enhancement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enhancing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anagement, completing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ing protection awareness in nursing staff are necessary to provide security assurance to staff and patients.
【Key words】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核醫學屬于新興的醫療行業門類, 其工作是使用放射性核素及其相應的標志物對疾病進行診斷、觀察以及治療, 同時還能夠為臨床中患者疾病的預后評估提供可靠依據[1]。近幾年核醫學技術得到了不斷的完善, 因此在多種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在診斷及治療中會涉及到放射性核素, 因此一旦沒有得到妥善管理將可能造成相當程度的危害, 尤其是對于與放射性核素進行長期接觸的護理人員和患者來說, 系統的、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十分關鍵[2]。
1 放射防護管理
1. 1 放射源管理 放射源應盡量固定位置存放, 最好放置于高活室的一個角落, 并用屏風對其進行遮擋和隔離。對高活室必須進行雙人雙鎖管理, 對于放射源的使用情況、單位、核素類別、生產日期、靈活度等均進行詳細登記, 并由2名管理者簽字確認。此外, 還應在室內及高活室外走廊處安裝監控器, 完善安全防護措施, 從而避免放射源被盜現象的發生。
1. 2 輻射的定期監測 定期監測有助于掌握放射性污染的程度及詳細情況, 并為防護措施的制定提供方向。監測位置包括了高活室、治療室、分裝室、給藥室、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儀(ECT)室、骨密度室、放免室、病房的門口、走廊、患者的病床以及病房地面等。一旦在監測結果中發現了異常的高輻射源, 應立即并上報, 同時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護理人員在每次對患者進行護理后, 都應對自身的手部、腳部等容易受到污染的部位進行檢測, 若發現污染應立即處理[3]。此外, 每位護理人員應對個人的輻射劑量計進行規范管理, 并對個人的輻射劑量進行準確測量, 從而做好輻射監測及放射防護工作。
1. 3 放射性廢物的處理 由于患者的汗液及唾液均含有少量的放射性藥物, 因此在病房當中應設置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的處理設施, 并指導患者將具有放射污染性質的廢棄物存放在指定的區域當中, 且在每個患者的病床旁都配備專用的污物袋及吐物袋。所有的放射性垃圾應置于防護垃圾池當中, 在經過10個半衰期的衰變過程后, 對其放射性含量進行檢測, 若符合環境衛生標準可作為一般垃圾進行處理。針對患者使用后的病員服, 應放入專門設置的防護區當中, 在經過放置衰變后對表面的放射性強度進行檢測, 若低于10 μSv/h, 則可視為普通病服進行處理[4]。針對患者的排泄物, 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碘131, 因此囑咐患者在如廁后應對便器進行2次以上的沖洗, 而放射性污水會排入專門的放射性污水處理系統當中, 在經過存儲衰變后, 保證污水的放射性濃度符合了國家了排放標準后再排入公共污水池, 在進行進一步的稀釋后排入下水道。
2 護理管理
2. 1 患者管理 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 因為在普通病房當中, 健康教育在護理過程中就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在含有放射性污染風險的核素治療病房中健康教育就更為關鍵。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對其進行一對一宣教, 同時結合集中宣教等方式, 提高患者對于核素治療的認知程度。在治療開始前應告知患者疾病的相關知識、病房的管理制度、治療前及治療后的注意事項、治療原理、相關并發癥、射線的防護知識等, 通過反復宣講打消患者的顧慮。 患者住院期間應囑咐其不要隨意走動, 并注意對自身的排泄物進行處理, 避免對周圍環境或人群造成放射性污染或輻射。患者出院前反復叮囑相關的注意事項, 要求患者在出院后應隔離觀察至少2周時間, 并按時復查。針對男性患者, 在6個月內做好避孕措施;針對女性患者, 在1年內做好避孕措施。
2. 2 護理人員管理 要求核醫學科室的護理人員嚴格遵守相關的管理制度, 在護理過程中必須佩戴手套、口罩、個人劑量儀等防護用具。在進入核醫學控制區之前, 應戴上鉛眼鏡, 穿上鉛衣。如有必要, 可在放射源與護理人員之間加設具備防護性作用的屏蔽物。對護理人員進行操作規程及相關專業知識培訓, 要求注射器應放置于相應的專門配備的鉛套當中再行使用;在注射前, 應對患者核素的使用種類及計量進行反復核對[5]。對護理人員進行制度的強化訓練, 并進行相關的考核, 保障各項工作制度的嚴格落實。此外, 還應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放射防護相關知識及操作的培訓, 提升其對防護知識的掌握度以及操作熟練度, 這樣不但能夠縮短護理操作中的給藥時長, 還能夠降低放射性核素的污染風險。
另一方面, 由于工作環境中不可避免的含有放射性輻射, 因此核醫學科室的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更大, 且會擔心長期輻射會降低身體的抵抗力, 其健康狀態以及心理素質都會對護理質量造成直接影響[6]。因此在培訓中還應包括放射性核素的相關知識, 并對其進行科學宣教, 從而提升護理人員的心理素質。此外, 在日常的工作中應采用多人輪換制, 這樣不但能夠有效降低護理人員單人所受到的輻射劑量, 而且還能夠顯著緩解護理人員的心理壓力, 保證其身心的健康[7-13]。值得注意的是, 定期輪換制的實施還能夠使護理人員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護理當中存在的問題, 并且通過總結和交流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 從而有助于提升核醫學科室的護理服務質量。
3 小結
在核醫學科室當中, 必須加強放射防護管理, 并完善相關的管理體系, 提升護理人員的防護意識, 使工作人員與患者都能夠得到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 孫琳, 劉冰, 趙亞清, 等.核醫學科的放射防護與護理管理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15(71):181.
[2] 趙莎, 徐秀惠, 王淑梅, 等.臨床核醫學科的放射防護和護理管理的探討.中國醫藥指南, 2016, 23(5):237-238.
[3] 黃燕芳.加強核醫學科放射防護的管理和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質的有效措施.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3, 16(20): 306, 295.
[4] 鄢立剛, 仝玉社, 王宇, 等.加強對臨床核醫學放射防護的監督管理.中國輻射衛生, 2016, 25(3):293-294.
[5] 楊新芳, 趙進沛, 劉士敏, 等.醫院核醫學項目的放射防護現況與管理對策.中國輻射衛生, 2011, 20(2):172-173.
[6] 張灶欽, 耿繼武, 楊宇華, 等.某醫院臨床核醫學科建設項目放射防護評價分析.中國職業醫學, 2016, 43(1):88-92.
[7] 郝攀. 臨床核醫學科的放射防護和護理管理的探討.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8):00118.
[8] 王艷秋. 核醫學科的放射防護與護理管理. 中國輻射衛生, 2013, 22(2):176-177.
[9] 譚艷坤, 沈一村, 李易. 醫院核醫學科的輻射防護. 消費電子, 2014(14):281.
[10] 張灶欽, 耿繼武, 楊宇華, 等. 某醫院臨床核醫學科建設項目放射防護評價分析. 中國職業醫學, 2016, 43(1):88-92.
[11] 孫建華. 核醫學病房放射性防護的護理體會. 中國保健營養, 2013, 23(7):3721.
[12] 邱琰. 放射性核素防護病房的建立與護理管理. 上海護理, 2011, 11(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