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生琴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吳起縣馬鈴薯種植、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有關技術,對陜北山區馬鈴薯生產都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吳起縣;馬鈴薯;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82
1 品種、地塊的選擇
選用良種是馬鈴薯實現高產種植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我縣馬鈴薯優質高產的脫毒種薯品種有“青薯九號”、“冀張薯8號”、“中心22”等。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在生產上要避免連作,實行輪作倒茬,前茬最好是玉米、豆類等。馬鈴薯塊莖膨大需要疏松肥沃的土壤環境,所以在選擇地塊時應選擇地勢平坦、耕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土質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塊。
2 播前準備
農用機械的準備主要是11.0325kW的小型拖拉機、配套播種機、犁、耙耱鎮壓工具等。農用物資的準備,種薯處理,選擇優質的品種,通常薯皮表面光滑,薯形比較規整,而且重量為50~100g的健康種薯比較適合。種薯切塊要提前10d左右的時間將種薯放于陽光充足的地方,在播種前2~3d內對種薯進行切塊。種薯切塊時需注意,一般按照縱向切塊,將頂芽切為2份,每個切塊上都要有1個或者2個芽,每塊的重量在25~30g之間比較合適,用草木灰將切好的薯塊拌種,這樣不但可以防止薯塊生病,還可以當做肥料,拌種后將薯塊放到通風的地方晾2~3h后再播種,不能立馬播種。
有機肥料和配方肥,生長期的馬鈴薯對鉀的需求最多,其次是氮、磷,三者的需求比例為9:5:2,在種植時應施足基肥,以有機肥和配方肥為主。
3 整地、施肥、播種
3.1 土壤處理
通過深翻、耙耱鎮壓,以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用翻耕機深翻。同時用辛硫磷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防治螻蛄、蠐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蟲。
3.2 配方施肥
肥料包括基肥、農家肥、馬鈴薯專用肥以及花蕾器專用肥,其中基肥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農家肥,為2500kg,50kg馬鈴薯專用肥作為種肥,20kg尿素為花蕾器專用肥。
3.3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一般高于4℃時,馬鈴薯的芽才能萌動,當溫度低于0℃時,馬鈴薯塊莖受凍現象嚴重。0~4℃是馬鈴薯塊莖最適宜的貯存溫度,16~18℃為塊莖發育最適宜的土壤溫度,最好不超過21℃,如果溫度高于25℃后,會影響塊莖的正常生長。)吳起縣馬鈴薯一般是在 5月20日左右,由于“青薯九號”、“冀張薯8號”2個品種的生育期比較長,最佳播期應是在5月1—10日,“中心22”的最佳播期為5月10—20日。合理密植是馬鈴薯獲得高產的重要條件之一(馬鈴薯的根水平伸展30cm左右,株距大浪費地塊,株距小爭肥)。川臺、澗地每667m2密度為2500~2800株(行距0.65~0.7m,株距0.36~0.41m);梯田地每667m2密度為2200~2500株(行距0.60~0.65m,株距0.44~0.50m)。川臺、澗地有灌溉設施的地塊可以機播起壟,且要達到壟直行端,梯田地采用大壟溝種植或平種,以提高抗旱性。播種深度為18~20cm為宜,低于18cm過淺,容易受到干旱的影響,結薯后塊莖外露,使薄壁層的外皮細胞產生葉綠素,引起表皮變成綠色,并會有麻、澀的味道,高于20cm過深,影響出苗。
4 田間管理
4.1 中耕培土
中耕過程中對土壤進行松土,可以給結暑層的土壤通氣,對于根部的生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待株高6~10cm時,進行第1次中耕培土,深度8~10cm,并結合除草,第1次中耕10~15d后進行第2次中耕培土,達到層層培土的目的,宜稍淺,現蕾期(壟播在封壟前)進行第3次中耕培土(更淺),創造疏松的土壤結構有利于提高結薯率和塊莖質量。
4.2 適時澆水、追肥
播后視土壤墑情適時澆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5%~80%左右,保持地面潮濕。全生育期一般澆水3~5次。幼苗期結合降雨或澆水追1次氮素化肥(尿素),以促進幼苗迅速生長。在馬鈴薯現蕾期,結薯肥跟培土一起進行,主要為鉀肥,其次是氮肥,植株開花之后,不必再進行施肥,以防葉子徒長。結薯期要將過多的花蕾摘除,以節約植株中的養分,特別是光和作用產生的養分,可以加快地下結薯。這個時期植株需要的水分比較多,如果具備灌溉條件,要對土壤進行澆水,以防止出現干旱現象,盡量使土壤的含水量不低于田間持水量的70%。
5 適時收獲
如果馬鈴薯植株出現生長停止的現象,莖葉出現了大部分枯黃,而此時塊莖已經基本成熟,等全部莖葉枯死時,在早霜來臨時應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晴天及時進行收獲。
參考文獻
[1]王鶴齡,王潤元,張強,呂曉東,牛俊義,趙鴻.甘肅馬鈴薯種植布局對區域氣候變化的響應[J].生態學雜志,2012(05):11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