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高源
摘 要:馬鈴薯又名土豆,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但由于連年種植,病蟲害不斷加重,尤其是細菌性病害有擴散蔓延的趨勢。嚴重阻礙了馬鈴薯產業化生產和農民的增收致富。
關鍵詞:馬鈴薯;細菌性;病害;防治
一、馬鈴薯軟腐病
1.發病癥狀:軟腐病一般發生在生長后期收獲之前的塊莖上及儲藏的塊莖上。被侵染的塊莖,氣孔輕微凹陷,棕色或褐色,周圍呈水浸狀。在干燥條件下,病斑變硬、變干,壞死組織凹陷。發展到腐爛時,軟腐組織呈濕的奶油色或棕褐色,其上有軟的顆粒狀物。被侵染組織和健康組織界限明顯,病斑邊緣有褐色或黑色的色素。腐爛早期無氣味,二次侵染后有臭氣、黏液、黏稠物質。
2.傳播途徑:軟腐病是細菌性病害,胡蘿卜軟腐歐氏桿菌變種和黑脛病歐氏桿菌變種是軟腐病的常見病原。這兩種病原屬厭氣細菌,易在水中傳播。軟腐病的侵染循環與黑脛病相似。一般易從其他病斑進入,形成二次侵染、復合侵染。早前被感染的母株,可通過匍匐莖侵染子代塊莖。溫暖和高濕及缺氧有利于塊莖軟腐。地溫在20℃~25℃或在25℃以上,收獲的塊莖會高度感病。通氣不良、田里積水、水洗后塊莖上有水膜造成的厭氣環境,利于病害發生發展。施氮肥多也提高感病性。
3.防治措施:噴灑5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
二、馬鈴薯黑脛病
1.發病癥狀: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侵染莖或薯塊,從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發病。種薯染病腐爛成粘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現癥狀,植株矮小,節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褪綠黃化,或脛部變黑,萎蔫而死。橫切莖可見三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薯塊染病始于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別于青枯病。
2.傳播途徑:馬鈴薯黑脛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馬鈴薯黑脛病的危害類似于馬鈴薯軟腐病、馬鈴薯晚疫病、馬鈴薯病毒病、馬鈴薯早疫病等病害主要危害莖基部及薯塊.從馬鈴薯苗期到馬鈴薯生長后期均可發病。馬鈴薯黑脛病病菌在病薯上越冬,主要靠病薯傳播,也可通過土壤和昆蟲傳播。種薯帶菌,土壤一般不帶菌。病菌先通過切薯塊擴大傳染,引起更多種薯發病,再經維管束或髓部進入植株,引起地上部發病。田間病菌還可通過灌溉水、雨水或昆蟲傳播,經傷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從地上莖通過匍匐莖傳到新長出的塊莖上。貯藏期病菌通過病健薯接觸經傷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3.防治措施:種薯入窖前要嚴格挑選,入窖后加強管理,窖溫控制在1~4℃,防止窖溫過高,濕度過大。
三、馬鈴薯青枯病
1.發病癥狀:病株稍矮縮,葉片淺綠或蒼綠,下部葉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開始早晚恢復,持續4~5天后,全株莖葉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綠色,葉片不凋落,葉脈褐變,莖出現褐色條紋,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切面有菌液溢出。塊莖染病后,輕的不明顯,重的臍部呈灰褐色水浸狀,切開薯塊,維管束圈變褐,擠壓時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從維管束處分離,嚴重時外皮龜裂,髓部潰爛如泥,別于枯萎病。
2.傳播途徑:病菌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塊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無寄主可在土中腐生14個月至6年。病菌通過灌溉水或雨水傳播,從莖基部或根部傷口侵入,也可透過導管進入相鄰的薄壁細胞,致莖部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青枯病是典型維管束病害,病菌侵入維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導管,妨礙水分運輸導致萎蔫。
3.防治措施:藥劑防治用南京農業大學試驗的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于定檀時大苗浸根;也可在發病初期用硫酸鏈霉素或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農抗"401"500倍液、25%絡氨銅水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對好的藥液0.3~0.5L,隔10天1次,連續灌2~3次。
四、馬鈴薯瘡痂病
1.發病癥狀:馬鈴薯塊莖表面先產生褐色小點,擴大后形成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塊。因產生大量木栓化細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雖瘡痂狀硬斑塊。病斑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內,別于粉痂病。
2.發病因素:病菌在病薯和土壤中越冬。病菌從薯塊皮孔及傷口侵入,開始在薯塊表面生褐色小斑點,以后擴大或合并成褐色病斑。病斑中央凹入,邊緣凸起,表面顯著粗糙.呈瘡痂狀。在中性或微堿性砂土中容易發病。一般在高溫干旱條件下發病較重。
3.傳播途徑: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塊莖生長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從皮孔或傷口侵入后染病,當塊莖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則較困難。病薯長出的植株極易發病,健薯播入帶菌土壤中也能發病。適合該病發生的溫度為25—30℃,中性或微堿性砂壤土發病重,pH5.2以下很少發病。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白色薄皮品種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種較抗病。
4.防治措施:防治該病首先應選用表面完整、無病的薯塊做種。長期發病的地塊,即使發病較輕,也應停種幾年。馬鈴薯粉痂病與瘡痂病相似,粉痂病癥狀是在塊莖上產生褐色隆起,以后表皮破裂,但隆起部不長孢子,這是兩者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