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俊
摘要:教學過程由無數個教學細節組成。本文結合自己的數學教學實踐,從課前準備細節、課堂授課細節、作業檢查細節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一些認識。
關鍵詞:細節;課前;課堂;作業;方法
教學過程由無數個教學細節組成。關注細節,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趨合理化、精確化。對一個十分平常的細節的處理方式,蘊含著教師敏銳的智慧,孕育著教師豐富的內涵,也直接反映著教師的教學理念。下面是我對小學數學教學細節處理的一些個人認識。
1.關注課前準備細節。大多數學課都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細節問題:如鈴響了,學生還是一片喧嘩,大多數情況下教師都要大聲喊上課了,然后學生才能安靜下來,開始慌忙拿課本、練習本、草稿本等,等。這大概是數學課前準備細節之一吧,學習是一個生命的能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存在一些細節的地方,而這些細節往往又關乎到整個學習質量的提升。對學生的學習細節的關注,有利于培養學生一種條理性,一種學習和生活的規劃意識,這樣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來說是寶貴的財富。現實中,這樣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其實是非常艱難的,一是教師沒有這樣的培養意識,二是學生沒有這樣的培養訓練。首先教師要對課前準備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要切實進入到一種訓練的過程,任何的習慣都離不開一種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為什么有一部分學生總能在老師上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呢? 追述一下他的學習歷程,會發現這是一個長久以來就已形成的習慣,對于那些沒有形成這樣習慣的學生,需要彌補的則是一個形成習慣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星期,可能是一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這個過程也存在一個反復的問題,開始教師可以督促一些習慣較差的學生,也可以讓學習習慣較好的學生來督促和提醒那些學習習慣較差的學生,每次上課或者下課前,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提醒學生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所以,課上課下,課里課外,老師都要做一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學生的行為過程,反復訓練學生的習慣,讓好習慣成為學習數學的動力。
2.關注課堂授課細節。一要注意課堂設計的細節。平時在聽課過程中,常可以看到很多教師展現的精彩的課件,這些課件精心設計,美妙絕倫,體現了教者的匠心。但坐在后面聽課,卻又能發現許多不如意的地方,最明顯的是課件的很多關鍵內容學生看不清楚,有的是字體設計過小,有的是底色與字體不協調。這些問題很容易解決,技術難度很低。僅需要教師關注這一細節而已。二要注意課堂教學的細節生成。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分組實驗”時,設計了全班學生分成6組進行實驗,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明白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每組都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及用來實驗的水、砂子等。在分發實驗器材時,教師故意將兩個組實驗用的圓錐交換了一下(這兩個組的圓柱和圓錐不再是等底等高的了)。在分組實驗后,學生都進行了匯報交流,有4個組的學生都得出了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只有這兩組學生不敢舉手。教師故意問這兩組的學生:“你們兩組的結論也和他們一樣吧?”這兩個組的同學你看我我看你,生怕自己說出來被別的組同學笑話,這時教師鼓勵他們:“沒有關系,有什么想法可以盡管說出來,不用怕什么?”終于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們做出來的實驗結果只有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二分之一多一點”。這時另一組的學生也站起來說了:“我們這組做出來的結果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四分之一呢?…‘是嗎?”教師故作驚訝,“你們的實驗結果怎么和其他組相差那么大呀?會不會實驗過程中出現什么問題了?”學生們搖搖頭,非常肯定地說:“沒有,我們做過好幾次了,都是這樣的結果。”“那怎么會和其他組的實驗結果不一樣呢?你們想過沒有?”師又轉向全班學生:“你們能解開這個謎團嗎?”這時師故意舉起這兩個組實驗用的圓柱與圓錐,有一個學生眼尖,一下子就看出來了:“老師老師,你舉起的圓柱與圓錐的高是不一樣的。”這時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兩個組的學生恍然頓悟。小小細節的設計,不僅讓學生經歷了圓錐體積公式推導的整個過程,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正確理解,從而使枯燥的課堂充滿了智慧。
3.關注作業檢查細節。教學中,很多孩子做完作業就交,好像只要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可交上來的作業總是這錯那錯,還有的學生說,已經檢查了幾遍了。這就說明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作業檢查的細節,不能籠統的說多檢查幾遍等等。一是要認真、正確地審題。正確審題是做對題的關鍵。要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在審題時把重點的字、詞點出來,要明確題目讓我們做什么,一道題到底有幾個要求,每個要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一步一步地有序完成。如在估算部分的《課外作業》上有一道練習題是讓學生先估算再準確計算,很多孩子都想當然地估算完了了事。在學習畫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有一道作業題的要求是給下面的平行四邊形畫出兩條不同的高,由于學生不認真審題,不是只畫了一條高,就是畫的兩條高都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所以,教師要關注這些典型細節,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審題。二是要教會學生檢查題目的方法。很多學生所謂檢查就是把題目從頭到尾看一遍,其實是走馬觀花,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同的題型檢查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填空題、選擇題檢查時不要看自己的答案重新做一遍,看是否和剛才做的一樣,計算題要用驗算的方法檢查,可以重算一遍,也可以利用逆運算檢驗等。如果是方程,就把未知數的值代入方程檢驗。應用題必須先弄清題意,再從問題入手,分析應用題列式是否正確,同時更不能忽略檢查計算是否正確等。當然也可以根據題意將求出的結果代入題中檢查。這些方法在考試時尤其重要有效。三是改錯前先找錯因的方法,廣泛適用于平時的作業。如果有條件面批就讓學生說說錯誤的原因。當然,錯因要堅決杜絕“粗心”、“不認真”“做錯了”等毫無意義的字眼,這些都浮于表面,沒有實際作用。要讓學生從是否抄錯題開始檢查,再查計算方法,如果計算方法對了,就查具體哪一步出錯了,為什么會出這樣的錯誤等。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必須找到“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達到根治的效果,使學生盡量少犯,甚至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計算能力自然就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