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浙江省實施的“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項目實現了縣市全覆蓋,慶元縣根據本縣的具體現狀建立健全了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通過多種方式引進人才,但為了留住人才還需要放寬招聘條件、增加培訓機會。
關鍵詞: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S3-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46
1 慶元縣農技推廣隊伍現狀
目前,全縣現有縣鄉兩級農技推廣機構31個,其中縣級機構12個,編制111名,實際在編在崗農技人員97名,缺編14名;鄉鎮(街道)農業公共服務中心19個,編制101名,實際在編在崗人員77人,農技員定向培養 10名,農經員定向培養3名,缺編19名。在編在崗人員中,高級職稱占14.37%(其中鄉鎮高級職稱占3.45%);中級職稱占43.1%(其中鄉鎮中級職稱占20.69%);大專以上學歷的占74.1%(其中鄉鎮大專以上學歷占35.06%);50周歲以上占41.95%(其中鄉鎮50周歲以上占21.84%)。農技人員“青黃不接”、知識老化、主業不主等現象嚴重。
2 加強慶元縣農技推廣隊伍建設主要做法
2.1 健全機構,明確編制
2011年,慶元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三位一體”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慶政發〔2011〕57號),建立健全了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設立縣、鄉、村3級農技推廣機構,進一步完善了涵蓋農技推廣、動植物檢疫、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慶元縣編委下發《關于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更名及增加人員編制的通知》(慶編〔2011〕79號)文件,明確全縣鄉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編制114名,其中54名從原有鄉鎮事業編中調劑,增加全額拔款事業編制60名到縣農業局下屬事業單位,農村財務審計站和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各30名,用于鄉鎮農業公共服務站。鄉鎮農業公共服務站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日常工作、日常管理、工資福利由鄉鎮負責,人事和業務指導由縣農業局負責,人員由各鄉鎮和縣農業局共同考核。
2.2 多種方式,招賢引才
近幾年來,慶元縣通過事業單位統一招聘、單招單考、引進人才、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招聘農業技術人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層農技人員短缺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通過事業單位招聘和單招單考鄉鎮農經人員17名(已調離5名),引進研究生等8名(調離2名),農林院校定向培養13名(3名已畢業參加工作)。
2.3 抓住機遇,全面培訓
近幾年,浙江省實施的“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與改革”項目實現了縣市全覆蓋。該項目每年安排資金60~80萬元(慶元縣為60萬),主要用于示范基地建設、示范戶培育和農技人員的培訓,借這個項目的東風,這2a每年組織60名農技人員赴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院校進行一周以上的培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層農技人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慶元縣利用網絡、建點示范等措施使農技人員有針對性地邊做邊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慶元縣農技推廣隊伍存在的困難
3.1 招不來
在多年的事業單位招聘工作中,慶元縣農機局每年都上報招考計劃,但每年都因為報考人數不夠最終不能開考。參加省、市有關部門組織的單招單考,因地處偏遠,考生積極性也不高,即使最初有意愿,結果都放棄來慶元。
3.2 留不住
這幾年慶元縣通過直接到211院校招聘,確實也引進了幾位學歷為研究生的人才,但這些人才都在縣級機關工作,鄉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目前還不可能吸引高層次的人才。這些人才在經過2~3a的鍛煉后,工作得心應手成為骨干后,又容易被別的部門看中調走。鄉鎮表現好的農技人員也因為提拔、轉崗等原因流失嚴重。
4 加強慶元縣農技推廣隊伍的建議
4.1 放寬招聘條件
鑒于鄉鎮農技推廣工作是面向農業一線,做的是最基礎的工作,尤其是像慶元這樣偏遠的地方,應進一步放寬招考的條件,比如學歷大專即可,如果有慶元籍學生愿意回鄉服務,在專業等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直接錄用。
4.2 增加培訓機會
現有鄉鎮農技人員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土專家,吃苦耐勞,實踐經驗也很豐富,但他們的知識面很狹窄,幾乎沒有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建議浙江省級層面多組織一些免費的深度學習機會,集中理論培訓是一種方式,更重要的是要組織這些農技人員到先進的、典型的地區實地參觀學習,使欠發達山區的鄉鎮農技人員在理念上有所觸動,在新事物新知識方面有更多感性的認識。
作者簡介:李嫣(1984-),女,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民培訓、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與監管、農技隊伍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