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光+劉士卓
摘 要:營林生產是擴大我國森林資源儲備、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林業活動,而病蟲害則是威脅苗木生長,影響營林生產質量的主要原因,必須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對病蟲害進行有效控制,保證營林生產效益。本文將對病蟲害的原因、病蟲害防治的內涵以及病蟲害的防治方法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營林生產;病蟲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66
前言
隨著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林業發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重視,病蟲害一直是威脅林業資源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對病蟲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必須處理好營林生產中林木培養與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關系,擴大林木培養規模并注重林木培養質量,采取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避免過度噴灑化學藥劑給生態環境帶來更嚴重的破壞。
1 病蟲害的形成原因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大物博,林木資源豐富,病蟲害種類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不同地區的病蟲害特點不同,使病蟲害防治工作更加復雜。而且森林害蟲繁殖能力強,具有較強的移動傳播能力,即使被大規模消滅,經過幾代的繁殖傳播后,又會形成較為嚴重的災害狀況,所以病蟲害防治工作應具有長期性,需要持之以恒[1]。
隨著林業發展,林木培養技術交流及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日益頻繁,這給病蟲害的擴散創造了機會,不僅新型害蟲種類層出不窮,而且適應能力不斷增強,對同一種類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也需要換代升級,才能有效確保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病蟲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巨大挑戰,是一項需要長期進行的復雜的工作任務[2]。
2 病蟲害防治的內涵
病蟲害防治是通過生物手段、化學手段對森林蟲害進行預防和治理,對病蟲害規模進行人為控制,確保林木的健康成長,促進森立資源不斷發展。病蟲害防治技術是營林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林木培育的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增強林木的抗蟲抗病能力,才能保證營林生產效益。營林生產中病蟲害防治工作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綜合考慮生態因素、生物因素以及經濟因素,制定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案,有計劃的對病蟲害進行消除和控制。通過采用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對林木進行有效保護,不斷提高林木的抗病抗蟲能力,對已遭受病蟲災害的森林進行及時治理和恢復,提高防治工作的有效性,逐步實現杜絕、鏟除病蟲害的最終目標[3]。
3 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隨著營林生產面積的不斷擴大,病蟲害發生面積也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單一樹種區域,病蟲災害情況較為嚴重。對常見種類的病蟲害治理不夠徹底,比如天牛、楊扇舟蛾、松毛蟲等,而新興蟲害種類還在增加。部分地區時常發生蟲害爆發現象,給林木生產帶來巨大損失[4]。
針對這些情況,營林生產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從全局角度出發、從細節處著手,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應制定合理的造林計劃和改造計劃,減少單一樹種純林,將純林變為混交林,將疏林變為密林,將單層林變為復層林,完善森林體系,提高抗蟲能力。在樹種選擇上,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優先選用抗蟲能力強的品種。加大抗蟲抗病樹種的研究培育力度,從根本上提高林木的病蟲害抵抗能力。做好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對蟲害頻發區域進行大面積的實時監測,及時采取有效手段,控制蟲害規模,做到有蟲不成災。逐漸將病蟲害防治工作從“治”向“防”進行轉移,避免爆發大規模蟲害,給營林生產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4 將營林生產工作與病蟲害防治工作有效結合
營林生產的工作重點通常放在林木培育上,應平衡好林木培養與病蟲害防治的關系,將2者進行有機集合,在林木培養過程中,提高森林的抗蟲害能力。在樹種選擇上充分考慮病蟲妨害因素,將林木的免疫力和蟲害抗性作為選擇標準之一,提高主要培養樹種的抗蟲抗病能力。還應保證誘餌樹種的種植比例,將蟲害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有效轉移,確保主要樹種的健康成長。在苗木的運輸、移植過程中規范操作,保證苗木根系完好,在栽植時也要按照要求進行,促進苗木的健康成長。還應該做好林地衛生工作,避免害蟲的大規模滋生。將營林生產工作與病蟲害防治工作緊密結合,可以有效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提高營林生產效益。
5 結束語
病蟲害是威脅林木生長,阻礙森林資源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必須提高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視,應將病蟲害防治工作與營林生產工作緊密結合,優化林木品種,完善森林體系,不斷提高森林的抗蟲抗病能力,保證林木生產效益。
參考文獻
[1]楊燕.生態脆弱區林農經營行為對森林資源消長變化的影響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6.
[2]王盛世.淺談營林生產與森林病蟲害防治[J].農業與技術,2014(03):91.
[3]劉紅.國家林木種苗發展戰略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1.
[4]閆峻.我國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的經濟學分析與對策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8.
作者簡介:李曉光(1970-),女,現任職于四平市鐵東區農林水利局工程師,研究方向:營林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