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婕
1、創作背景:
歌劇是莫扎特最喜歡的創作領域,在他的一生中創作20余部歌劇,這些歌劇包括了各類體裁類型。而《費加羅的婚禮》是他最杰出的三部歌劇中的一部喜歌劇,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語腳本由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據法國戲劇家博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劇改編而成,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禮》是他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創作了"費加羅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蘭西劇院首演,當時,法國正處于大革命的前夕,這部歌劇的上映對揭露和諷刺封建貴族體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當時風起云涌的歐洲社會里,作為一名自由音樂家的他,極力的要求通過自己的音樂創作恢復一個藝術家、乃至一個人的自尊。當他的歌劇《后宮誘逃》初次上演時,約瑟夫二世給予了并不中肯的批評:“音樂美極了,可惜音符太多了一些。”莫扎特也敢于反駁皇帝說:“陛下,劇中的音符不多不少恰如所需。”而他的名言“使一個人高貴的是他的心靈而不是他的地位”更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人人生而平等(法國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的思潮。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激發之下,莫扎特創作了經典之作《費加羅的婚禮》,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譜曲,他在創作這部歌劇時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蕩的貴族老爺同獲得勝利的聰明仆人之間的鮮明對照即為整個劇情發展和音樂描寫的基礎。
2、伯爵夫人的形象分析:
在我們對莫扎特歌劇創作進行研究中,不難發現,莫扎特的人物刻畫具有多樣性、生動性等特點。《費加羅的婚禮》描述了17世紀,塞維勒貴族阿爾馬維瓦伯爵的仆人費加羅準備和羅西娜伯爵夫人的女仆蘇姍娜結婚時所發生的故事。伯爵曾宣布放棄貴族在農奴結婚時對新娘的初夜權,而現在卻企圖在蘇姍娜身上恢復這個可恥的權利,于是引起了一場劇烈的斗爭。全劇以費加羅和蘇珊娜曲折的婚禮為主線展開了戲劇沖突,喜劇性的高潮和目不暇接的懸念一浪接一浪,暗示了法國社會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
伯爵夫人這個角色在劇情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在劇中人物安排上有著及其重要的位置和藝術魅力。在她身上反映的是封建制度下貴族階層女性的真實可悲的現實生活,在奢華、美麗的背后,其實也有著難以訴說的苦衷和無奈。莫扎特刻畫伯爵夫人的獨到之處在于,她雖然身處第二等級(英國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卻有著追求自由愛情的進步意識,和可以為愛情敢于反抗、甘愿死亡的勇氣。所以,伯爵夫人這一角色影射的是貴族階層生活中另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思想,所以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在第三幕中,為了改變伯爵的花心,伯爵夫人在蘇珊娜與費加羅的幫助下策劃了一個圈套捉弄伯爵。伯爵夫人寫了一封給匿名男人的信,故意讓伯爵看到,以此來激怒他,同時,讓蘇珊娜答應與伯爵的約會,但是赴約的卻是伯爵夫人。《哪里去了,美好的時光》是伯爵夫人在焦急等待蘇姍娜歸來告訴她伯爵是否接受約會的消息時的唱段,伯爵夫人想起自己要在漆黑的夜里假扮蘇姍娜來和自己的丈夫約會,感到羞辱和痛心,可她不甘心就這樣失去伯爵,她要用她的一片真心來感化這個負心的人。這時她的復雜心情是通過《哪里去了,美好的時光》來展現的,體現出了一種在現實悲劇下,智慧一定會戰勝黑暗,最終定會獲得幸福的女性形象,含有一定的階級形象和諷刺意味,也使得伯爵夫人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
3、在演唱這個角色時的女高音詠嘆調的分析:
《哪里去了,美好時光》(Dove sono I bei moment)是莫扎特歌劇詠嘆調中的經典之作,也經常被作為國際聲樂大賽抒情女高音的必選曲目之一或音樂會上的經典唱段。該段描述的是伯爵夫人回憶從前與丈夫之間的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語,希望以自己的真摯情感來挽回丈夫對她的的不忠。她對于如今要懲治丈夫的不忠還得依靠仆人感到十分不是滋味,但事到如今她又不得不求助于他們。痛苦、無奈的滋味一起涌上心頭。
(1)全曲為二部曲式,大小調式交替出現,表現出了女主人公伯爵夫人那種矛盾并且痛苦的心情。第一部分為Andante(稍慢的行板),是一個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ABA)。A部分是伯爵夫人在對往事的美好回憶,歌詞為:“哪里去了,美好的時光?何處有那甜蜜歡暢?哪里去了,那海誓山盟?已經證明是撒謊!”歌詞充分表現出了伯爵夫人在回憶美好過去的同時又對現今的伯爵的背叛感到痛苦。這句的旋律較為平穩,由剛開始的嘆息下落轉為游曳的上拉,速度較慢,在調式上也是呈現明亮的大調調性,伴奏部分左右手織體交替進行,很好的烘托出了一種回憶的感覺。此首詠嘆調便以附點作為開始的節奏,第一句“Dove sono l bei moment”(哪里去了,美好的時光)沒有多余的鋼琴前奏,直接進入音樂主題。在演唱過程中要注意對速度的把握,由于節奏較為悠長、緩慢,所以氣息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氣息要保持住并且隨著音樂的流動而流動,在起音時要柔軟、圓潤,不要太強硬的起音,演唱的技巧應與音樂相融合。
B部分,由剛才的回憶回到現實,曾經的美好都變成了眼淚,但是過去的種種一直不能忘懷,所以伯爵夫人逼著自己假扮蘇珊娜去與伯爵約會。這一部分在調式上由剛才明亮的大調轉向黯淡的g小調,以此來烘托出伯爵夫人痛苦、憂傷的情緒。節奏織體較第一部分更為緊湊,多為密集型的16分音符,并且旋律音程多為跳進,這樣就能更好的描寫出伯爵夫人那種復雜的心理狀況。在演唱這一部分時同樣需要充足并且持續流動的氣息作為支持,并且由于旋律的跳進幅度較大,在演唱時需注意位置的統一,不要跟隨音的起伏而起伏,應該要像拉弓一樣,順著氣息流動的方向去演唱。
A'部分是前面部分的完全再現,情緒和A部分基本不變。
(2)第二部分作曲家采用了Allegro(快板),整個部分較為活潑的速度,可以看作是整個詠嘆調的尾聲,這部分描寫的是伯爵夫人知道自己的丈夫不忠后,情緒由平靜轉為痛苦,最后變成激動,難以抑制。也表達出了伯爵夫人誓死追求愛情忠貞的信念。在這一部分我們會發現:音程上出現了較大的跳進、節奏織體也變得緊密、音域旋律變得更加高亢,音符的密度也加大等,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時,更加注意氣息的連貫、流暢。從“mi portarseuna speranza,di cangiar vingratocor”(也許還有一線希望改變她的壞心腸)開始,速度上的加快,表達了伯爵夫人對自己的愛情永不放棄的信念。
我們可以把這部分看成是全曲的高潮,“通常情況下音樂的高潮具有情感強烈、時間延伸的特點。”音程之間的大跳、節奏速度的拉長拉寬和同一句歌詞的反復出現都渲染出了一種女主人公內心痛不欲生和無法按捺住的情緒,這也體現出了伯爵夫人準備利用深夜去和丈夫約會之事來自我鼓勵和誓死奪回丈夫的信心。這里是能充分體現演唱者功底的地方,整段音域較高,近似吶喊般的大跳音階,使呼吸的氣口變得頻繁并且急促,很容易“提喉頭”或是“扯嗓子”,所以需要演唱者把喉頭放穩,在最高音A處,應當是穩穩的站住,用扎實的氣息來支撐,身體各個部分應充分打開。此時伯爵夫人情緒的激昂,強有力的節奏和綿延不絕走向高潮的旋律使得換氣的時間變得十分緊迫,氣息既不能吸得太淺也不能吸得過于僵硬,可以說整首歌曲演唱的成敗跟氣息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能很好的把握氣息,才能很好的演唱這首詠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