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自然崇拜是指人們在觀察自然物后,對其某些屬性進行經驗性的概括,最終將自然物最突出的特征抽象化,形成形而上的崇拜。通過自然崇拜,人們樹立了永恒性的世界觀和延續性的生命觀。
貴州少數民族長期以農耕為生存基礎,人與自然關系密切。農耕生活促使人們積極地觀察自身以及與自身相關聯的自然物。當人們發覺人和自然的某些特征有相似性的時候,便將兩者實行類比,最后將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抽象化成象征系統,達成自然崇拜。
一、世界的永恒性
對于生命恒久性的需求促使貴州少數民族以堅固、持久的自然物象征人生命的恒久性。在傳統觀念中,人們不認為人個體的生命會因為自然的死亡而就此消亡,相反人會到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在人的經驗中,石頭的觸感最為堅硬,石頭的形態維持得最為持久。因此,人們以石頭來類比人的自然生命的恒久性,由此形成石崇拜。石頭祭拜傳達祖先靈魂不死的信仰,并試圖召回祖先的靈魂,期望祖先有啟示性的表達。被崇拜的石頭被貴州少數民族認為是與祖先靈魂溝通的媒介,在與祖先溝通的同時達到現實生命的永恒。而這兩者之間之所以相互聯系在于人們從感覺經驗出發對石頭堅固特性的認知。
在另外一個世界,祖先的靈魂是不死的。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個人的生命總有到達盡頭的一天。這樣一來現實世界的生命能否達成永恒和生命的再生能力就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現實中人的生命的永恒是與人自身的再生能力相聯系的。在現實中,人們將血脈的延續當作自身生命的延續,一代一代無窮盡。這和中國民間認為現實生命的恒長性取決于生子是出于同樣的愿望。當然,從社會層面講,中國人對生子的期待有家庭財產延續的因素,有家族利益的因素,但總歸希望家庭能夠延續下去,在精神層面就凝結為對現實生命的永恒追求。有學者認為,世界各地少數族裔中的石崇拜都與生殖有直接的聯系,形成石頭與人的生命永恒的同質關系。
貴州少數民族會選擇造型獨特的石頭作為自己的崇拜物,因為石頭與大地相關,是大地上最為恒久的事物。而天空中能夠象征永恒的是孕育萬物生長的太陽。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都保存著人們對于太陽崇拜的記載。漢族就有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
太陽崇拜表現出太陽與農業之間的聯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神話中都記錄有英雄射日的傳說。傳說中主人公的名字在各地發音是不一樣的,不過模式還是相似的。天空中出現多個太陽,發出炙熱的光芒,水干涸了,植物枯死了,英雄挺身而出,射下了多余的太陽。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神話蘊藏了農耕文明的生活經驗。在長期的農耕中,人們體會到陽光、水與植物生長之間的聯系,加以總結得出經驗性的知識,但這并非事物之間必然聯系的理論概括。
在貴州少數民族看來,永恒的、獨一無二的太陽在萬物中占據著絕對的中心位置。太陽屬于信仰的領域,是永恒的象征,而大地上萬物則是有限的和變動的。通過貴州流傳的重要器物銅鼓,人們可以看到以太陽為中心的世界秩序。銅鼓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重要的器物。銅鼓是溝通此岸和彼岸的媒介,巫師敲擊銅鼓的聲音是召喚祖先靈魂的信號,同時也是族群中財富和地位的象征。銅鼓平面的浮雕呈現出自然界中永恒與多變的關系。畫面的中心是獨一無二的太陽紋飾,占據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其他圖飾圍繞太陽以環形層層拓展:依次是云紋、旗幟、田地、水波紋等。這囊括了農耕文明的基本要素,自天空向大地依次排列。
太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信仰而永恒不變地存在。而大地上的萬物循環往復,永恒不變的只有永恒的變動,對比獨一無二的太陽就具有了信仰中永恒的特性。
二、生命的延續性
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觀察出動物成長的規律,將這一規律與人的生命規律相互統一。那就是人的生命和動物的生命一樣是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萬物的循環和人生命的循環之間具有了統一的關系,而循環的起點在于生育,因此對生命的循環便凝結為對于生育的期待。
貴州少數民族通過對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動植物的觀察和理解,總結出多產的動植物。呈現最多的是多產的動物,它們與人的多產之間形成同構的關系。例如,水族以魚為食物,同時發現魚的多產特點。婦女努力表達對魚的喜愛,實際上傳達出生育的愿望。苗族以蝴蝶作為媽媽的比喻,他們認為蝴蝶生下人類的祖先,人類才得以世代繁衍生息,因此蝴蝶就作為母親的象征。
豬也是多產的動物,貴州少數民族會舉行戲豬的儀式。婦女會圍繞在戲豬的稻田埂上,手持水稻揮舞。男人們會抬出一頭母豬,將豬放在在稻田里,讓其四處走動。之后幾個強壯男人會同時下稻田邊的水塘捉魚。最先捉到魚的人,會迅速拿起樹枝戳在稻田里游蕩的母豬的生殖器,母豬會在稻田里四處奔跑。當地人認為,豬是多產的動物,捉魚最快的男人象征他的生命力旺盛,而戳母豬的生殖器則是象征母豬強大的生育能力傳遞給稻田里的秧苗。這表達對秧苗生長旺盛、多產果實的期待。這便是拿動物的生殖和人的生殖相互類比,相互促進。人類學家弗雷澤提出了模擬巫術說,意思是當人們期待擁有某種能力時,人們會模仿具有這種能力的其他自然物的形態,此后便認為自身也具有了這種能力。當然這基于對自然界事物特點觀察的結果,人們將自然物的狀況與自身的狀況相互對照、比較。貴州少數民族能夠將動植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相互聯系,總結出經驗性的規律,并進行類比,這說明了農耕社會中人和自然的密切關系。
三、結語
貴州少數民族對于世界及其關系的理解是基于人們長期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觀察和感覺體悟。人的思維對于規律性追求的特點要求人們對觀察到的世界萬物經驗進行概括和總結。在理解世界的過程中,人們認為人自身的規律與自然的規律性具有相似之處,并將這些相似性進行比較,認為它們之間有某種聯系,形成由此推彼的類比式思維。列維·布留爾認為,它們形成事物和事物之間直觀的類比性聯系。某物不僅是他們自身,同時又不可思議地成為其他東西,這就叫互滲。而要探究事物之間能夠彼此聯系的緣由,只能在它們的原生文化中獲得解釋。
(凱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