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ね跫夷?/p>
線裝古籍異軍突起
◎文/上海·王家年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這話應用到古籍收藏市場可謂非常貼切。以往數元錢一冊的清代、民國線裝書,如今身價已近百倍。隨著線裝古籍因各種原因逐漸損壞、流失,現有的存世古籍逐漸成為投資收藏者的新寵。
在專營各類線裝古籍的市場里,擺放了大量的清代、民國時期線裝書籍。其中僅這兩個時期的《紅樓夢》版本就有三四種,同時代圍繞該書所著的點評類線裝古籍也有七八種之多。
這些線裝古籍以前在地攤上或許幾元錢就能買到,但現在已是身價百倍。古籍一方面具備現代書本的功能,如反映當時歷史、文化、生活的狀況等,另一方面古籍因為逐漸稀缺而具備了投資、收藏的價值。
古籍是古代書籍的簡稱。關于古籍善本,清版本目錄學家張之洞的解釋為:一是足本,沒有刪節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錯誤極少;三是舊本,傳世很久的木刻本、傳抄本和線裝書。藝術品市場上的古籍善本,包括刻本、墨跡本、碑帖、印譜、信札及其它文獻。
在拍賣市場上,古籍善本一直是個小眾化的收藏門類。20多年前,花10萬元拿下一冊宋版書,元版書的價錢平均每冊才1萬元。如今,古籍善本存世少、檔次高、保管難、升值快,上升趨勢有目共睹,一批古籍珍本屢屢打破拍場紀錄,尤以宋版書價格為最貴。
進入2009年以后,私人藏家手中的古籍善本資源日漸稀少,古籍價格一路飛漲。一件元抄本《兩漢策要十二卷》16冊,以4830萬元成交。清宮天祿琳瑯藏書元至正二十三年吳郡庠刻本《題宋版通鑒總類》18冊以1380萬元人民幣奪魁,堪稱“寸頁寸金”。隋朝陸法言《巨宋廣韻五卷》南宋麻沙鎮南劉仕隆宅刻本,以3450萬元成交價創造了古籍拍賣的紀錄。
現在除了藏友和投資者關注古籍外,一些圖書館也在竭力收購有收藏價值的古籍,《錢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牘》以990萬元的高價被上海博物館購藏,某圖書館曾經買過一套80冊的大部頭《宋刊本十三經注疏付??庇洝?。
隨著各方資金逐步介入古籍市場,古籍身價有望持續走高。一類異軍突起的名人批校本,可稱之為書林“隱貴”,外表未必奢華,然氣質幽雅,風神獨具,足傾吉士之心。清代在尊漢學、重考據的學風影響下,涌現出一批精于??钡挠袑W之士,經他們批點過的本子因為極高的學術、史料價值而被后人珍若拱璧。如顧廣圻批校的《戰國策》以800.8萬元創下批校本紀錄;由清代藏書巨擘黃丕烈題跋、手校的珍貴書籍,可謂“顧批”“黃跋”合璧西泠;由清內閣學士、一代名臣紀曉嵐通篇批校的《唐詩鼓吹》,同樣值得矚目。還有稿抄本,以其特有的文獻價值和審美特質在古籍善本的眾多品類中獨具一格。
現在最常見的線裝古籍以清代和民國的為多,性價比也相對較高。明代留存至今的線裝古籍存世不少,如果是元朝及其之前的古籍,更是達到了一張書頁等同于同體積黃金的價格,為藏家們爭相競逐的焦點。私人藏家如果擁有此類古籍,不會輕易脫手。相比之下,民國線裝古籍因為種類繁多、價格適中,較低的介入門檻成為投資、收藏者的關注目標。
民國時期的線裝書籍能劃入古籍收藏之列,主要原因是這一時期的書籍數量較多、內容豐富,淘到好品相書籍的幾率也更大。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線裝書肯定會越來越少,藏家和投資者均看好民國時期線裝書的升值潛力。
民國古籍很多都采用石印版印刷。這一印刷技術從19世紀末期引入中國以來,以低成本、可大批量印刷等特點占據了書籍印刷業不少份額,但不少藏家因此認為石印版不如人工雕琢的木刻版有價值,不看好此類書籍。實際上,石印版只采用了數十年,在時間跨度上遠沒有木刻版來得久遠。相比清代古籍,石印版書籍的印刷時期更為集中一些,并不能說其沒有收藏價值和增值潛力。
面對分門別類的古籍,不少新入門的收藏者或許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我建議收藏者先弄清楚自己喜歡的書籍類別,如繡像小說、普通文集,或是《紅樓夢》這類主題鮮明的專題型收藏。新藏友還得學會辨別真假。目前,由于古籍收藏趨熱,存在不法商販偽造古籍的現象。常見的作假手段是用茶染舊紙張,冒充舊紙,新手需要經常翻閱正品古籍培養洞察力。還可以從古籍裝訂線色澤、書口顏色等方面分辨真假。通常書口顏色比書頁深的,用的是染茶紙;裝訂線新舊色澤不一的書籍,也極有可能是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