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蜀恒

羌族是一個主要以白石與羊為圖騰的民族,其古老猶如甲骨文一般,素有“活化石之稱”。此次,筆者跟隨“中國心志愿團隊”對羌族的聚居地之一的北川馬槽鄉明頭村的近代變遷作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調查。北川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至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遺跡。在明頭村一路所見所聞讓筆者和其他隊員從另一個視角見證一個民族是如何在歷史的艱辛中選擇自己的命運,又是如何迎接挑戰,繼往開來,自信地走向未來。
一、歷史見證:不屈的平凡與生命的堅韌
(一)自然災害
北川屬于高原與河谷交匯地形,氣候因為地形地勢的復雜而呈多樣性。由于歷史的原因,曾經的偏遠和閉塞致使農村氣象科學發展滯后,自然災害肆虐,這就使得農業生產在過去一直面臨嚴峻的挑戰。筆者得知多年前的一個五月,在正邁入初夏的季節,天空中竟然下起了小雪,沒過幾個小時響起了噼里啪啦的聲音,天空中下起了冰雹。異樣的天氣使得村民感到奇怪,也使得正處于生長期的農作物受到了嚴重的毀壞。只有二十厘米的玉米幼苗正處于最重要的生長階段,突如其來的冰雹和雨雪使得脆弱的幼苗受到了嚴重的傷害,還有處于收割期的油菜籽也被突如其來的災害毀壞殆盡,使得村民遭受嚴重的損失。怪異的天氣狀態使得原本良好的生態循環打破,大部分村民對這年的狀況仍然歷歷在目。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前,北川每隔數年才發生一次洪災,自從地震之后,當地村子里的自然災害頻發。聽村民描述,有一戶人家,在地震之后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是因為地震,隨后的搬家都是因為房屋修建的地勢偏低,常常受到洪災侵害,當地的農家都是木石混合的方式修建房屋,經不起大風大雨、洪澇災害的侵擾。通過他們的描述,筆者和其他隊員分析得出,這里因為處于地震帶上,經過了汶川大地震的破壞,山體變得疏松,樹木經不住大雨的襲擊,山體經常發生滑坡,導致民房時常受損。然后是糧食減產,要不是政府的幫助,多次發放資金,不然這樣的小山村是經不得起這樣的折磨的。村民頑強的意志是自然災害無法毀滅的,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切都會被智慧勤勞的人民克服。
(二)風云激蕩的年代
1935年,冒充紅軍的叛軍來到明頭村搶占民房,并且吃掉村民的牛、羊、糧食,但當地的地主與紳士都被偽紅軍打倒,因此當地村民還是過了一段較為平靜的日子。偽紅軍在明頭村停留了半年,在離開的時候還慫恿村民加入這支無名之師,但是村民大都習慣了平靜而又穩定的生活,選擇留在了村子里。這樣平靜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沒過多久一群又一群土匪出現,不停地騷擾著村民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地主、紳士又一次出現在這片土地上,農民又一次過上了生活備受侵擾的日子。隨后一個類似擁有村長權利的“保長”出現了,保長雖然幫助村民打土匪與地主,但是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并且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權利和占有地主的財富,其實保長只是打著名號的地主和土匪罷了,總是明目張膽地強取豪奪與欺壓百姓。后來,保長為了自身的安全,紛紛強行征用當地農民,組建民團來保衛自己的土地財產。保長經常欺壓村民,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把村民逮捕,并讓被逮捕村民的家人送錢來贖回親人。1950年3月下旬解放軍入川,將備受壓迫的村民從保長的欺壓下解放出來,有一些保長被槍斃,大多數被送入牢房進行改造。
1935年前后,由于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與國民黨作戰,當地村民受到戰亂的影響,為了保全性命,躲到一個名叫“老鼠洞”的地方。又因為在1934年,發生大水,農作物受到嚴重的毀壞,導致許多村民沒有食物,很多人因此餓死。因為饑餓交加和戰爭的因素,國民黨將許多十五六歲的少女和剛懷孕的婦女抓起來殺掉,尸體堆放得猶如小山一樣高。
在人民公社時期,村民一起勞作,所有收成皆歸糧站,不得私自生產,村民一起吃大鍋飯,每人每天三兩面。還有文革時期,鬧四清運動,1967年當地村民的家譜慘遭毀滅。文革時期,當地曾經有一座名為“玉皇廟”的廟宇也被摧毀,里面的神像也逃不過被摧毀的命運,但是在村民的支持和保護下,重建了一次。20世紀80年代,因為各種原因,這個廟宇再次被摧毀,此后再也沒有被重建起來。但是,每年正月初一,村民都會帶上刀頭等貢品,去祭拜寺廟的神明,并且會在寺廟里吃飯,以此表示對神明的敬畏。
(三)文革時期知青下鄉
后來,村民又向筆者和其他隊員講起了文革時期知青下鄉的事情。知識青年深入貧下中農,幫助農民學習知識文化,向農民學習耕種技巧以及相關的生活經驗。在知青下鄉之前,他們曾經向老師抗議,然而沒什么用,還是被強行帶去了農村。他們還是十五六歲的少男少女,正是努力學習的時候,卻被帶到農村,并且沒有吃過苦的他們,在沒有父母的地方,未來夢想的破滅,使他們非常傷心。當他們到達北川縣城后,在賓館里,那天晚上所有人都哭了,迎接他們的是未知的明天。他們要來的地方是當時的紅岸村,就是現在的明頭村,為什么名字會不同呢?因為文化大革命時期,這里大部分的命名都要與紅色有關或者帶有“紅”字。當他們分別入住那些村子時,什么事情都不會做,只是帶給農民更大的負擔,因此大部分知青都吃不飽飯,當時的農民要自助都是一個問題,別說要給一個什么都不會的小青年飯吃。但是,村民的淳樸以及善良使得青年與當地農民之間的隔閡漸漸消失,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部分知青學會了做農活,還有積極地幫助農民帶小孩,教給他們一些必備的知識,有一部分勤勞的青年已經完全適應了農村的生活,但是回到城市的可能性還是渺小。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后,知青才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到城市,但是有一部分已經在農村成家生子,回不回城市是一個很大的考驗。當地農民的善良和淳樸帶給下鄉的知青極大的感動,一些已經通過全國高考返回城市的知青,經過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在他們退休后,賣掉了城市的房子,返回當時他們所去的村子,在那里修建農家樂、酒廠等,來幫助當地經濟發展,來報答當時淳樸村民的恩情。
二、民俗民風:融合更新,彰顯本色
隨著時間的沉淀,明頭村的獨特風俗使得這個村子擁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對明頭文化的調查,我們深刻意識到當地村民的意識與習慣。
(一)婚喪嫁娶及文化信仰
結婚時,村民會擺出酒席款待客人,酒席的第一天當地人稱為“支客”,“支客”意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接風洗塵,第二天為“正酒”,“正酒”意為新郎新娘正式成親,第三天為“謝客”,“謝客”意為感謝客人送給新人的誠摯祝福,酒席的正菜是北川特色的食物“十大碗”,“十大碗”有燒白、糖肉、龍眼肉等。新郎、新娘身著手工傳統制作的羌族服飾,制作這樣一套精致的羌族服飾至少需要二至三個月的時間。新娘的首飾通常是祖傳的銀制品,新娘的打扮也別出心裁。過去,新娘與新郎相識需要紅娘介紹,女方的家長看男方的家庭情況,用一句俗話說就是“一看房上的瓦,二看槽里的馬”,男方會給女方價值昂貴的聘禮。聘禮通常是五十至一百斤的美酒、同等重量的肉以及十套衣服。結婚前,男方會邀請女方在母親的陪同下到男方家中住下幾天。對婦女的尊重,很早以前就已經被當地人重視,這樣高度的文明程度,是值得人們欽佩的。
以前,因為貧窮以及交通不便,孕婦只能在自家、在親人的幫助下生下孩子。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生活的改善,孕婦都會去醫院待產生孩子。在孩子出生三十天后,親戚會送上雞蛋和雞作為禮物來慶祝孩子的滿月。在筆者寄宿的村子里,有一對成婚不久的夫妻,經過他們的同意,筆者和其他隊員參觀了女主人結婚時穿的羌族特殊服飾。服飾共有兩件,一件是粉紅的并且繡滿羌族特色的刺繡,一針一線透露羌族文明神秘與充滿淵源的背景。一朵又一朵艷麗且娟秀的花兒,在羌族新娘美麗的顏容下,變得暗淡無光,一場婚禮中如此耀眼的星將客人的目光鎖定在新娘身上,如此美麗何人能撼動!由此,筆者和其他隊員深切感受到羌族文化的魅力就在一絲一毫中展現。接著,家中女主人的母親,拿出了祖傳的首飾,有銀制的飾品,如牙簽、耳環等。還有清朝到民國時期方形枕頭兩邊的枕片,以及舊時羌族掛在額頭上的包頭裝飾,都是有近百年歷史的古董。對美的向往,對后代的希望,都被智慧的村民通過靈巧的雙手一一展現。
根據村民的介紹,大多數人家里設置一個神龕,用來供奉家神。家神是對于家族中已逝祖先的稱謂,村民經常在節假日的時候供奉祖先,來祈求家人的平安與幸福以及作物的豐收。在村里有較大事件發生時,人們去清潔、流動的小溪里尋找三塊白石,然后將其放在炙熱的火焰中燒。白石用來代表白石神,人們祭拜白石,以此來祭拜白石神,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因為人們居住的地方較為偏遠,所以經常駕駛車輛來往集市。購買新車的時候,人們會在車上掛上紅布,殺一只公雞,用這只公雞的鮮血來除去晦氣,以求平安,還會燃燒爆竹,慶祝新車的出行。人們日常的出行都依靠摩托車,拉送貨物會用三輪車或貨車。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調查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筆者和其他隊員去了該村的一個酒坊。這個酒坊的主人熱情地招待我們,并邀請我們進入作坊觀看。根據調查,這座酒廠名為石馬酒廠,得名于附近的山上一個名叫石馬巖的地方,酒廠從那里取來清澈泉水,作為水源,擁有好水的酒廠,是可以發展長久的。該酒廠創辦于1993年2月,于當年6月正式投產,其產品受到廣大買者的好評。
該酒廠從當初的一人經營到現在的三人經營,作坊面積由六十四平方米發展到兩百多平方米,成為本村口碑以及口感最好的一家店。擁有戰略眼光使得村民在當地艱險的環境中自力更生,充分體現了村民的智慧。現在酒廠發展到二十多家,遍布四川綿陽、成都等地。主人還耐心地為我們講解酒廠的成長,一開始,由于資金不足,只好賣掉家畜等,努力打開銷路。酒廠主人當初獨自帶著自己生產的酒,跑遍江油、阿壩州、成都等地,由于品質上乘,慢慢地,石馬酒廠產的酒受到消費者的喜愛。現在通過物流公司,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也可以享受到該酒廠生產的酒。雖然現在這個村子有二十多家私營的小酒廠,但石馬酒廠的銷售未受到絲毫的影響。該酒廠產酒后遺留的廢液可以經過處理發酵再次排入河中,不僅不會影響環境,反而可以使水質更加適宜魚類生存。
酒廠主人帶著筆者和其他隊員參觀作坊并詳細地講解了釀酒的流程。首先,將釀酒的食材玉米放入一個大桶中用水煮熱,再將已經煮熟的玉米拿出來放在竹席上晾曬,并撒上酒曲發酵,上面會用塑料薄膜蓋上,塑料膜上蓋著一層軟厚的谷殼(通氣、保溫),再用一定的壓強將其壓實。之后,將發酵好的玉米放入另一個大木桶,用水蒸氣加熱,酒精蒸汽隨著上方鋁合金的特質制管收集,最后酒就做出來了。酒會被放入酒缸并置于陰暗的儲酒房中,放置大約五年后拿出來銷售。
三、生產生活:立足自然優勢,創新生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明頭村當地使用的農耕用具、所種植的農作物以及養殖的家畜,可以幫助人們更加充分地了解當地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一)生產工具的使用
一位老人帶領筆者和其他隊員去了地震以前居住的地方,去觀看以前的生產工具。他以前所居住的房屋因為地震嚴重受損。第一眼看見房屋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副牌匾,它掛在房屋的門檐上,牌匾上寫著“萱草長春”,寓意著祝福老人長壽。跟著老人,我們進入房間,房間內放滿了雜物,房屋的側房內放置著一輛布滿蛛絲與灰塵的農用風車,風車主要用來清理各種谷物。登上木梯,爬上閣樓,許多雜物堆放在閣樓上,老人告訴我們,這座閣樓里,有沒有被破壞的精致木雕。一個圓柱形的木塊,通過工匠靈巧的雙手,變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吉祥物,張牙舞爪的姿態、玲瓏精巧的刻畫鐫刻著工匠亙古不變的技巧。那些木雕是近代北川農家神龕上必不可少的裝飾、象征。目光從閣樓移開,這個房間里擺放著許多以前人們的生產工具,尖鋤、扇子鋤雜亂地依靠在房間的一側,手磨、水磨堆放在門前的院子里。尖鋤類似于普通鋤頭,但鋤地的一頭比較細長、尖銳,是農民用來疏松土壤的;扇子鋤的鋤尖類似扇子一樣,扇面大,有利于鋤草。手磨是由兩個圓柱形石塊疊加而成,上層的石塊中間有一個圓形小孔便于傾倒谷物來碾磨,疊放的兩個石塊間有一定的縫隙,碾磨后的粘稠液會流出來,手磨是由人力驅動。水磨大致結構與手磨相似,但是水磨是通過水的勢能驅動,因為動力的限制,所以只有傍水的人家才會使用水磨。這里有大片的竹具。簸箕可以用來晾曬糧食,斗倉用來儲存糧食,刷把用來清洗鍋碗瓢盆。
(二)從事的產業
表1是筆者對北川農戶從事產業的基本調查,農戶基本都會種植辣椒和玉米,辣椒是農戶的一項基本經濟來源,而玉米是農戶喂養牲畜的主要食物,有些農戶也會將玉米搬上自家的飯桌上。當地路邊種植了許多樹木,主要是金剛樹以及青木樹,當地人等那些樹長成參天大樹,再將樹木砍伐掉,拿去賺取一筆。家畜是當地居民的食物來源之一。也有部分村民將已經長肥的家畜殺死,然后拿到集市上兜售。
在明頭村,村民每家每戶至少都擁有國家所劃分的二十多畝土地,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黃豆、辣椒及各種藥草。玉米主要作為牲畜的飼料,同時也可作為村民的食物。馬鈴薯和黃豆可以通過加工制成多種食物,如淀粉、豆腐、豆漿等,并且黃豆可以促進其他作物生長。辣椒作為一種經濟作物,是村民收入來源之一。藥草有大黃、黃連、芋兒萁等。在明頭村中,養殖牲畜家禽也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村民大多養殖豬、牛、羊、雞等。豬肉通常被加工為臘肉、臘腸,作為當地的特產之一。因為地勢崎嶇陡峭,因此牛作為主要勞動力來耕地。帶領我們參觀生產工具的那個老人還提到,在深山老林中生存著一些沒有被環境影響的野生娃娃魚。筆者很期待親眼見到娃娃魚,感受這種野生的氣息。
四、結語
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激流勇進,明頭村村民開墾出一片屬于自己的生活天地。一草一木都蘊含著當地村民的智慧與勤勞,他們堅持著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不因外來文化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本源。明頭村村民貫徹自己的意識,善良與淳樸顯露在他們的一言一舉之間。隨著調查的結束,筆者和其他隊員更好地體會到當地村民克服艱難險阻的精神。
(成都樹德光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