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華林
寧鄉:一二三產業融合探出條條大路
文/李華林

▲鵲山村的“稻蝦”結合的立體生態種養殖基地(圖/星辰在線)
近年來,湖南寧鄉憑借縣域經濟實力躋身全國百強縣排行榜。其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亮點: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已趨成熟,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逐步優化。作為一個深居內地的小城,要讓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融出規模、合出效益并非易事,寧鄉是如何做到的?
農業內部融合發展強調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首先要有資產整合,其次要有產業結構調優。寧鄉選擇在土地的資產整合上動腦筋。
在寧鄉大成橋鎮鵲山村的陳列室里,擺放著幾本厚厚的筆記本,內容全是關于土地合作經營的會議記錄。土地合作經營剛開始時,很多老百姓不愿入股。說起當時村里的狀況,鵲山村黨支部書記陳劍直搖頭:“村里就是稻谷加稻草,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地還得花錢請人種。”
怎樣解決有田無人種的問題?陳劍嘗試從土地改革入手,把村里的零散田塊整合起來,再組建土地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統一將耕地對外租賃。陳劍說,村里采取“基本分紅+二次分紅”的收益分配方式,基本分紅按人口分配,有田有人的每畝每年300元,“有人無田”和“有田無人”的每畝每年150元,基本分紅之外的部分再按入股比例二次分紅。到2016年底,全村1168戶村民,只剩11戶沒有簽訂土地流轉協議。
為了讓土地增值,鵲山村將耕地劃分成生產片區,租賃給新型職業農民耕種。采用“水稻+生態”的種植模式,將蝦、鱉、魚與水稻混合種養,建設葡萄、柑橘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并發展起農業休閑旅游。
種植產業“合”出成果,養殖產業也“融”出了效益。在湖南省流沙河花豬生態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花豬養殖基地,幾處養豬場、一個沼氣池、九級污水生態處理池、一片林地和蔬菜地構成了養殖產業的內部循環體系。公司董事長李述初說,這種結合模式既可廢物利用、節約成本,也能最大限度降低環境污染,還能防止疾病交叉傳染,一舉多得。
兩年前,寧鄉花明樓鎮大夫堂村村民楊立明流轉了130多畝耕地,全部種上水稻,掙了不少錢。“多虧簽約了衛紅米業,技術有指導,買農資便宜,收購價還比市場價高。”楊立明說。
衛紅米業有限公司(下稱“衛紅米業”)是寧鄉當地的一家糧食加工企業。為提高稻谷品質,該公司董事長周正春在2007年就流轉2000多畝土地,種優收優。通過這一過程,他發現糧食質量是一個綜合問題:種糧技術提升緩慢、規模經營瓶頸難以突破、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健全等都影響著糧食生產。
為解決這些難題,周正春與農戶簽訂協議,農戶把稻谷按國家最低收購價托底交給衛紅米業,可以按當時的市價收取現金,也可以等來年開春市價最好時按最新行情收取現金,衛紅米業的收購價保證不低于國家最低收購價。此外,衛紅米業還實行全產業鏈服務,簽訂協議的農戶從種植品種選擇、耕地整地、銷售保價都可享受衛紅米業的全程服務。目前,優質稻谷在衛紅米業的最高收購價達每百斤210元,遠高于國家稻谷的最低收購價。
通過加工平臺串聯上下游產業,寧鄉找到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通道。目前,寧鄉擁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和國家級經開區農產品深加工創業園,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352家,企業品牌數量居湖南省第一。
政策給力、產業集聚和平臺優勢吸引了諸多外地企業來寧鄉投資建廠。皇室集團湖南優氏乳業(下稱“優氏乳業”)就是一家落腳在農業科技園的大型乳企。集團總裁華昌明說,湖南乳業市場空間大,但本土乳企發展欠佳,存在供需矛盾。湖南乳業要發展起來并且走出去,需要好的龍頭企業帶動。目前,擁有全產業鏈的優氏乳業開發乳制品50多種,帶動幾千畝牧場種植,為“湘乳崛起”起到示范作用。

▲寧鄉花豬已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豬(圖/長沙晚報)
有了規模種養能力,又擁有深厚的加工業基礎,如果沒有強大的物流中心支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將后勁不足。
正在建設的長沙大河西農產品物流中心填補了這一空白。物流中心顧問葉仁文表示,大河西農產品物流中心是湖南省規模最大的農產品一級批發市場,建有各類商業交易大棚和商鋪、專業市場、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現代農業實踐示范基地,以及淘寶、京東、大河西電商平臺等線上銷售體驗平臺,是解決長沙河西近150萬人口及輻射周邊城市近6000萬人口的“菜籃子”“米袋子”和“果盤子”,也為寧鄉及整個湖南農產品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易的平臺。
“中心還為湖南51個貧困縣各提供一個門面,供他們展示和銷售農產品,此外還設立了一個電子商務平臺,貧困戶免費入駐,幫助其線上線下賣產品。”葉仁文說,物流中心一端連著田間地頭,一端直接伸向消費市場,真正解決了農業產業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建設物流中心是讓“湘品出湘”,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則是讓“外地人進寧鄉”。在湘都生態農業園,但見蔥蔥翠綠里,露營采摘有童趣,特色民居很悠閑。這個流轉永盛村耕地發展起來的農業園,經過綜合治理,已成為集農業生產、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之鄉,游客常年絡繹不絕。村民劉曉萍干脆將自己的民居改為客棧:“村里環境好了,來旅游的人也多了,現在每年能掙近10萬元,比打工強多了。”
依托當地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資源,寧鄉培育出一批高端生態循環農業和特色小鎮,把村莊變景區、農民變股民、村居變客房、土貨變禮品,探索一二三產業互融互動發展的現代農業新模式。(據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