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然
“電荷不存在?”別胡鬧了
文/孟然

圖/東方IC
近日,“云南大學凡偉發(fā)現(xiàn)電荷不存在”的文章引發(fā)社會普遍關注。云南大學5月7日發(fā)布聲明稱,凡偉并非云南大學師生,在知乎上凡偉的論文也遭到了網(wǎng)友的集體打假。
隨后,凡偉以“民間科學愛好者”的名義向科學界發(fā)出檄文,聲討科學權威對于民科的不屑,痛陳他尋找國內外科學家的背書而未果、想要發(fā)表論文而苦無平臺的經歷。雖然在這篇聲明中,凡偉試圖將矛頭指向應試教育的弊端、以論文為核心的評價系統(tǒng)等來博得同情,但卻恰恰暴露了他的偏執(zhí)和自負。
這場自我炒作,開始就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在聲明中,凡偉講到自己提出“電荷不存在理論”的目的:通過解釋磁鐵和摩擦起電現(xiàn)象拿到諾貝爾獎,從而奪取話語權,進而“改變應試教育制度”。他還提到,他很想能在24歲就獲得諾貝爾獎,因為目前世界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25歲,他想刷新這個紀錄。在這樣功利的動機下,他必然要拿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勇氣來挑戰(zhàn)物理學的基礎預設,一博眼球。
然而他的實力顯然配不上他的野心。他想撬動地球,卻連支點應該在哪都不知道。瀏覽他的論文就會發(fā)現(xiàn),他缺乏基本的學術研究素養(yǎng),導致論文中漏洞甚至是笑料百出。不僅把自己的英文名字寫錯了,還給外國科學家起了一個中文音譯的名字。通篇論文只有一篇參考文獻,卻是一本大學物理教材。至于論文主要論點的不可證偽性、內部觀點間的矛盾、實驗只有描述而缺乏數(shù)據(jù)等也被網(wǎng)友一一披露。
我們不能否認在主流的科研院所之外還存在著對科學感興趣甚至頗有所得的民間研究者,但是更基本的事實是隨著科學研究的日益深入、學科實驗室的日益專業(yè)化,外圍的民間研究者已經很難一窺科學共同體內部的“真容”。更何況是基礎物理學,這個強烈倚重理論基礎和專業(yè)實驗的學科,單單通過自學物理教材就進入科學共同體的話語體系中幾乎不可能,遑論要徹底推翻。
而凡偉等人顛倒了科學發(fā)展的邏輯。他們不屑于扎實地向前推進而是毫無理性地推翻一切。他們缺乏厚積的耐心和定力,而圖僥幸于一飛沖天。在科學理性精神逐漸普及的今天,他們的宣言不過是一場笑話罷了。(據(jù)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