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之名,充電寶能否站上風口
如今,沒電恐懼癥已經成為“低頭族”們的通?。菏謾C一旦沒電,就如同與外界失聯,甚至出現恐慌、焦慮等癥狀。中國企業家嗅到了商機,借著當下“共享”流行的勢頭,推出共享充電寶,直擊手機用戶痛點。4月以來,共享充電寶企業融資金額突破3億元,超20家機構入局。
5月4日,聚美優品宣布將以3億元人民幣收購共享充電寶企業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街電科技”)股權。CEO陳歐更是宣稱這是其親自抓的一個項目,并表示:“聚美優品對該項目的投資無上限,未來3個月內將繼續注入幾十億的資金。”
不過,聚美優品投資共享充電寶卻遭遇了王思聰的吐槽:“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而隨后陳歐給出了聽上去“針鋒相對”的回應。陳歐和王思聰的你來我往倒是將共享充電寶推上了全網熱議話題。這也讓公眾意識到,共享充電寶原來已經這么火了,已經成為投資界的新寵。
當下,需要在外充電的人越來越多。與手機充電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共場所的插座資源很少,一些餐廳、咖啡廳不再配備插座,以此提升“翻桌率”。
充電寶成了多數人的選項。然而,充電寶的體積和質量都不小,電量大的充電寶約為500克。中國自2013年普及移動支付以來,用戶已經形成輕便出行的習慣。出門連卡和錢包都不想帶,帶著充電寶出門無疑與生活習慣背道而馳。
在此情形下,共享充電寶進入大眾視野。
真正把共享充電寶推向風口的是近期密集的融資。共享充電寶企業成為投資者手中的香餑餑,來電、魔寶、街電、小電等在3月31日后迅速完成融資,其中來電科技融資超億元,街電科技融資近億元,小電融資幾千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巨頭中的兩家已經入局。先是騰訊成為小電的戰略投資方,來電科技也已和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務。用戶可在其自助租借網點,憑借芝麻信用積分免押金租借充電寶。
共享充電寶正在迅速占領市場。多家共享充電寶創業公司“玩法”各不相同,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是移動模式下的移動共享,代表是來電科技,主攻大場景。人和充電設備都可以移動,比如從A地借充電寶到B地還,包括商場、高鐵、火車站、機場、景點、醫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臺單機設備可放幾十個充電寶。
二是固定場景下的移動共享,代表是街電科技,主攻小場景。人在A點附近活動時,有借充電寶的需求,可以從一個占地相對較小的機柜里付押金后借出。場景包括餐廳、酒吧等,一般單柜有6個或12個充電寶。
三是固定場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電,主打的是每一張桌面。桌面上有共享充電寶時,不需要交付押金,掃碼付費后就可以直接充電。
從操作流程來看,共享充電寶的借取流程大致為掃碼、注冊、付款、借出,一般情況下整個流程花費不到3分鐘。歸還方式則類似于共享單車,用戶可以在公眾號平臺上根據充電寶的GPS定位就近歸還。三種模式的付費方法都選擇了掃碼付費,一般為前0.5小時~1小時免費,此后每小時收費1元。
▲共享充電寶成為網絡熱議話題(本刊記者雷蕾攝)
充電需求誠然存在,但共享充電寶要生存下去仍然要面臨挑戰。首先就是消費者對于這個需求的頻次究竟有多高?畢竟從人們自身的使用規律來看,在出行之前,人們基本上是會讓手機保持電量充足狀態的。
而即使有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設備用戶數接近50億,中國已經超過13億,每天大概有10億多次充電行為,有1億多次充電行為在家和辦公室以外,國內存量的充電寶有20多億個。
但若將數據折算一下就能發現,在外充電的比例可能在7%左右。從另一方面來看,以共享充電寶當前的押金解鎖、以小時計費模式來綜合計算,其并不比消費者自己購買一個可以多次重復使用的充電寶劃算。
第二,共享充電寶瞄準的是智能手機電池續航能力不佳的現實,但需要正視的是,如今在廠商系統優化、處理器制程工藝進步和電量增進的多重優化下,多數智能手機已經能達到一天一充的續航能力。從相關數據來看,智能手機正朝著大電池的方向發展。此外,新電池的技術研究也在不斷發展。如超級電容器電池、石墨烯基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鈉-二氧化碳電池等的研究有望為智能手機帶來革命性提升。
第三則是共享充電器的安全問題。目前,諸多免費的充電設備看似免費實則內藏貓膩,以免費之名盜取用戶信息或進行病毒植入、程序安裝等。如在今年央視315晚會上,就曝光了免費充電樁的貓膩:用戶手機連接一個看似普通的充電樁,照片就被泄露,短信就被查看,賬戶就被消費。這種現象的存在對消費者信心的打擊是巨大的。
而另一方面則是共享充電寶本身的安全性。當前智能手機的充電規格、型號不一,而共享充電寶是否能滿足智能手機的型號差異也是一大挑戰。而假設用戶在充電過程中出現安全問題,又該如何歸責,在當下可能還是處于剪不斷理還亂的尷尬境地。(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