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導航為農機插上智慧翅膀

圖/東方IC
農民坐在躺椅上悠閑地喝冷飲,戳下手機屏幕,農業裝備就開進了自家農田,作業數據則實時出現在手機上,后臺對大數據分析處理后,還能編制不同階段農機作業計劃……這講述的正是億萬農民的夢想。如今,以互聯網為背景的智慧農業大行其道,農機“傍上”了北斗導航,農民的夢想也正逐漸照進現實。
農機也可以實現“滴滴打車”!在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產品展示區,該院負責人介紹,他們開發了湖北省農機信息化智能管理平臺,地圖上秸稈還田機、深耕作業機、收割機等在哪作業一目了然,“就像滴滴打車一樣,實現農機需求者和擁有者之間的信息對接,解決諸如‘我的糧食誰來收’和‘我收誰的糧食’的問題。”而且,裝上攝像頭的北斗自動駕駛農機可以讓農民在家通過手機就能看見它們的活干得如何。
“這就是衛星定位給精密農業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說,他到美國一些農場參觀,大豆等作物種植間距要求都是厘米級,只有導航與位置服務技術才能做到這么精準,并且相應設備能將裝在各種盒子里的肥料按需要直接給作物根部注射。
北斗導航及相關的遙感技術是我國有獨立自主產權的高端技術,領先于全球。近兩年,北斗導航技術開始逐漸滲透到起壟播種、土地深松、作物收割、秸稈還田等農業生產工序,出現了北斗無人駕駛、高精度定位導航、系統監管等一系列新興技術及產品,讓傳統的農業生產充滿了科技現代化的魅力,農民更多地騰出了手,節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與財力。
雖然在我國各省都有北斗導航技術應用在農機領域的項目推動,但許多種田大戶仍處于“想說愛你不容易”的狀態,主要受價格因素的制約。目前市場上一套裝載北斗導航的精細耕種系統需12萬元左右,雖政策有補貼,但價格仍偏高。
價格高影響了北斗導般技術應用在農機領域的普及,但隨著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相關技術的逐步推廣,中國農業機械化在精確化道路上會越走越好。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院長王博表示,傳統農業正在面臨資源、環境的重大壓力,這個貫穿著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產業正在發生聚變,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應用將打破粗放式的傳統生產模式,向集約化、精準化、智能化、數據化的方向發展。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北斗導航技術應用在農機領域使用最多的是深松作業系統,包括硬件和后臺軟件,預計今后將向系列化、細分化發展,比如自動駕駛系統、土地測量系統、植保飛防系統、農業保險系統、深松監測系統等。(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