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測癌”測的只是患癌風險
圖/東方IC
日前,一則“滴血測癌”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消息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教授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癥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一時間引發諸多熱捧和質疑。這事到底靠譜嗎?羅永章團隊對此的回復是:測的不是癌,測的是患癌風險。
“滴血測癌”這個熱詞其實不新。早在2013年,羅永章團隊就宣布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熱休克蛋白90α為一個全新的腫瘤標志物,并自主研發出試劑盒。當時就被媒體誤讀為“一滴血檢測腫瘤”,今年再度翻出來熱炒,原因在于試劑盒最近獲得歐盟的準入許可。
羅永章團隊回應道,媒體概括的“滴血測癌”不夠準確。該科研成果是通過中國自主研發的新腫瘤標志物來檢測患癌的風險,并可對癌癥患者進行病情監測和療效評價,也是臨床診斷和預后的重要輔助依據。
研究團隊成員、清華大學抗腫瘤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實驗室副研究員付彥還解釋,“滴血”其實是指取樣量,一滴血大約有50微升,而一次檢測所需的血量只有2.5微升。所以,“滴血”只是個概數詞。
羅永章團隊認為,不必糾結字眼,如果說法準確點,應該叫檢測患癌的風險。該項檢測相當于給醫生和患者多了一個比現有腫瘤標志物更好的工具。
對于熱休克蛋白90α檢測技術進入臨床應用,業內專家均表示,這是腫瘤患者的一大福音。目前臨床應用的腫瘤標記物還有很多,熱休克蛋白90α只是其中一種。與其他腫瘤監測手段相比,腫瘤標記物的檢測更方便、更快捷,成本也大大降低。
但專家同時提醒,不能絕對依賴這種腫瘤標記物監測手段。“迄今為止,醫學界尚未發現真正完美理想的腫瘤標記物,這是因為腫瘤標記物存在非特異性、敏感性不高等特點,有可能使一些正常組織或良性腫瘤以及炎癥反應,通過腫瘤標記物的測試,出現假陽性結果。”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消化二病區主任陳小兵介紹。
陳小兵強調,近年來腫瘤高發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感染、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等原因造成的,腫瘤多數是生活方式病。因此,他給出了腫瘤防控的“40字訣”——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衡;充足睡眠,定期體檢;控制感染,疫苗優先;美化環境,綠水青山。(據人民日報、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