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反傾銷:市場經濟乎,貿易保護乎
□南方周末

2016年12月12日,中國就美國、歐盟對華反傾銷調查使用“替代國”做法,提出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正式啟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允許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但明確要求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年后,即2016年12月11日終止。但美國、歐盟迄今沒有履行義務。有必要討論一個基本問題:反傾銷調查,市場經濟乎,貿易保護乎?
正方:《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定,如受到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的生產者能夠明確證明,生產該同類產品的產業在制造、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方面“具備市場經濟條件”,“則該WTO進口成員在確定價格可比性時,應使用受調查產業的中國價格或成本”;如受調查的生產者不能明確證明,“則該WTO進口成員可使用不依據與中國國內價格或成本進行嚴格比較的方法”。中國如果不被承認市場經濟地位,歐美就可以在對中國企業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時使用“替代國”的成本,對中國企業很不利。
反方:“市場經濟地位”其實就是一條世貿規則:一國在受到別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時,該國有市場經濟地位,核算企業成本時使用本國的成本;該國沒有市場經濟地位,核算企業成本時可使用“替代國”的成本。一國是否被承認為“市場經濟地位”與該國是否實行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成色有多高是兩回事。更何況,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就算歐美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在中國加入世貿15年后,歐美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的做法也必須終止。所以,此事是歐美不守協議,錯不在中國,指責中國做錯什么是倒打一耙。
正方:就算反傾銷調查核算時成本使用“替代國”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但傾銷本身是不對的吧?反傾銷調查本身沒錯吧?核算時使用出口國的成本也合理吧?
反方: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自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至目前,共有48個成員對中國發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案件共1149起,占案件總數的32%。截至2016年,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傾銷這個概念本身就不通:一個企業,除了滯銷商品不得不大甩賣或推廣品牌臨時向消費者讓利之外,怎么可能長期以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是發瘋了還是學雷鋒?要是真有這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企業,不是應該受到褒獎嗎?所謂反傾銷調查,是基于錯誤的理念設置的錯誤規則,背后的理念是貿易保護主義,與市場經濟與自由貿易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正方:一個國家要保護自己的產業、保護自己的就業也沒有錯吧?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特朗普成功當選總統,以前偏民主黨的銹帶州紛紛倒向共和黨是很關鍵的原因,這些地方飽受產業空心化、失業與收入停滯之苦,這是一個反面教訓。反傾銷調查是不利于出口企業,但有利于保護本國的高成本企業,穩住就業;不利于外國,有利于本國,政府為本國考慮也沒錯吧?
反方:2016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的冷軋扁鋼產品做出反傾銷肯定性裁決,裁定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傾銷幅度266%,補貼幅度256%,將最終進口稅率提高至522%。這固然是傷害了中國的出口企業,但也傷害了美國的進口企業與消費者,只是保護了沒有競爭力的美國鋼鐵企業,總體上是損人不利己。這種行為是市場經濟嗎?互相搞反傾銷調查是互相傷害。
【點評者說】一則新聞,以為注腳。2016年12月12日,飛利浦公司宣布,同意將其LED照明部門Lumileds的80%股權以15億美元售予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美國公司),去年飛利浦擬將這部分股權以28億美元出售給一家中國公司,但遭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反對。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