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權力瘦身須謹防『反彈』
□社論

減肥是個持久戰,瘦下來容易,重新胖起來顯然也不難。日前有爆料稱,在海口市從事室內裝修需要具備“裝飾項目經理”和“室內設計師”資格認定證書,而這兩項資格認定早已被國務院廢除。經媒體報道后,海口市住建局回應稱,“住建部門已介入調查此事,擬將取消上述不合理規定”。
何止不合理,按照“法無授權即禁止”的標準,這明明就是不合法。
“裝飾項目經理”和“室內設計師”,這兩個資格證還要不要考?對照2015年3月的行政審批改革全國“紅利”來說,是不用了,“辦證”業務里不僅少了這兩項,當時還一攬子取消了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但海南看起來確實是“天涯海角”,一紙“權力瘦身”通知從北京走到海口,走了近兩年似乎還沒到。按照海口方面的說法,這是“海口規矩”,如果細問還可以得到“從現在開始創造條件,把企業規范起來”的官方回復,一副加強管理、造福社會的做派,一點改革阻力的樣子也沒有。說起來,這不是老規定,是2017年1月才開始施行的地方紅頭文件,而且據當地說法,“像辦這些,我們是一毛錢不收的”。
不收一毛錢,憑空新設兩項資格認證,似乎有一點出力不討好的委屈感。但據央廣新聞的簡單梳理發現,辦證是不收錢,但想辦證你得先報名學習吧,學習可是要收費的,想學習卻找不到學校?不要緊都為你想好了,在相關部門的“隔壁房間”就有官方推薦的培訓學校,據說只要愿意交錢還可以加快辦理。住建局負責發文件,授權行業協會代行職權,關聯的培訓學校就在隔壁坐等收錢,住建局管著的物業公司則負責在利益鏈下游攔截驗證,一站式服務,輕松實現利益閉環。
按理說與國家機關隔得更遠的普通公民,都對改革舉措如數家珍了,國家機關的下級部門卻揣著明白裝糊涂,不僅裝糊涂,還設關卡、添阻力,此間的利益鏈其實很清晰,“無利不起早”,所謂“不收一毛錢”的辦證比貼在電線桿上的辦證廣告還貴。耐人尋味的是,是非對錯已經很清楚的一樁改革遇阻事件,媒體一報道就要“擬取消”,但介入調查的機構依然是此前發紅頭文件為不合理收費開路、為下屬行業協會生財的海口住建局,一副“我只是路過”的無辜狀。
行政審批改革的核心就是權力瘦身,但說瘦和想瘦并不意味著改革落到實處沒有阻力,不意味著馬上就能瘦下來,更不意味著瘦了之后不反彈。按照此前多次分批取消的一系列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改革宣示,是將其列為推進簡政放權的重要內容的,在改革的進行過程中,越是表面看起來很順暢沒有阻力的,越要警惕那些潛在的改革阻力與瘦身反彈。國家機關精簡機構、裁汰冗員涉及人被認為不容易,人最容易越減越多,現在看來,裁人難,削權顯然更難。每一項行政審批權力背后,都是部門利益,都涉及部門供養的一群人甚至一個行業。
“為政之善,莫過于公正。轉變政府職能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2016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披露,過去3年多時間,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那些曾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下決心推動的行政審批改革,在壯士斷腕之后要謹防地方部門悄無聲息地把胳膊又接上,媒體個案披露或許起到為改革體檢的作用,地方權力監督機制的常態運作和制衡激活應當肩負起更大的使命。權力瘦身不應該只是一個自覺自愿的自發過程,更應當是一個發揮監督效能的外力削權和督促機制。瘦身要謹防復胖,這道理不僅適用于身體管理,還適用于權力運行邏輯。
(摘自《南方都市報》)
北京的問題表面上看是人口過多造成的,實質上是功能太多帶來的。一個城市一旦主導功能過多,不但城市難以集中向外釋放最大能量,而且會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運行管理效率提出嚴峻挑戰。
——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連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