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省 宋嘉庚
如何在數字閱讀的大環境中提升閱讀品質
——對《領導文萃》的幾點選刊建議
□郝振省 宋嘉庚
郝振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編輯學會會長
宋嘉庚:北京印刷學院數字出版與傳媒研究院博士后
從1992年創刊以來,《領導文萃》一直表現優異。我身邊的讀者認為《領導文萃》真正做到了“弘揚領導文化,創新領導思維,提升領導能力”,是領導者和管理者的益友良師。
我也是《領導文萃》的忠實讀者,伴隨著職務和工作環境的變化,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遇到難題的時候,我總是下意識地翻開貴刊,而《領導文萃》也總能開啟智慧,予以啟迪。綜合來看,我認為貴刊有三大特色:
一是成了“思想的引領者”。在眾聲喧嘩的數字傳播環境中,《領導文萃》能夠堅定思想導向,內容選擇能夠堅持正面、積極、向上,文章格局也傾向于恢弘、開闊、深遠。《中國外交的基本戰略判斷》《如何理解中美歷史競合》《新常態呼喚更多袁庚式改革闖將》等等文章,視野開闊,導向明確。欄目設置類別豐富,重點突出,偏重于人文社會科學方向,文章分布比例均衡。(見下頁圖一)
二是成了“熱點的回應者”。網絡時代,熱點頻出,讀者關注的熱點,需要在閱讀內容中找到回應,《領導文萃》能夠切合時代熱點,直接給予回應。面對英國脫歐后的下一步,選擇了 《英國也要 “重返亞洲”?》;面對二胎等熱點,選擇了《中國需加緊再造人口結構優勢》;面對供給側改革的討論,選擇了《供給側改革要承受“斷租之痛”》,選刊不僅僅做現象描述,而且還能給出較深刻的原因分析。

圖一:《領導文萃》近十年文獻所屬欄目分布來源:中國知網
三是成了“生活的陪伴者”。創刊25年來,《領導文萃》貢獻了大量優秀的文史哲類文章,充滿了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不僅僅對讀者的工作大有助益,而且還能對家庭、社會生活予以全景關懷。對工作環境的關注,如《需關注“法官跳槽”背后的法治生態》;向古人生活境界的學習和呼吁,如《李鴻章的大氣胸懷》《湯一介與樂黛云:同行在未名湖畔的兩只小鳥》。選刊不僅關注了政治領域,還重點關注了文學、傳記、黨史、古代史等。(見下頁圖二)
目前我們所處的閱讀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讀者、編輯、作者、營銷人員的角色和作用也在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趨勢:一是讀者數字閱讀的偏好明顯。根據“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統計,我國成年國民網絡在線閱讀率首次過半,達到51.3%;成年國民手機閱讀率達到60.0%,在線閱讀和移動閱讀的傾向明顯。二是有聲閱讀漸成熱點,2016年演員黃磊作為朗讀者制作《七堂極簡物理課》,在喜馬拉雅FM上線一周就有超過100萬元的營收。相較于美國有聲閱讀市場年產值的700億美元,德國有近500萬顧客為有聲閱讀內容付費,英國有聲閱讀市場價值一年可增長25%,國內22億元的市場規模還有極大成長空間;三是營銷精準化。正像“今日頭條”運用算法增加用戶黏性一樣,閱讀產品對讀者需求的分析,越來越精準。場景化、碎片化、定制化的內容,正在成為閱讀生產和營銷的大趨勢。

圖二:《領導文萃》近十年文獻學科分布來源:中國知網
《領導文萃》讀者基礎扎實,目標受眾清晰,編輯隊伍專業,選刊特色明顯,如何讓眾多優勢發揮出來,需要結合當下的閱讀環境,有的放矢。簡言之,建議貴刊處理好四對關系、整合好一對資源:
一是關于讀者需求,要處理好“迎合與引領”的關系。作為具有25年歷史的期刊,從選刊內容和數量分布看,主管機構和社內工作人員已經具備極強的導向意識,以選刊體現導向是貴刊的特色,也是優勢。在新的階段,建議在精準分析讀者需求的基礎上,繼續以“引領”作為重點,不能盲目“迎合”讀者的需求,繼續做到健康、積極、正面。關于讀者調查工作,貴刊在2013年曾做過此類調查,內容詳實細致。建議在近期再做一次,可以將調查范圍擴展至網絡,盡量覆蓋全國,可以有效描繪數字閱讀環境下的讀者畫像。
二是關于資源整合,要兼顧好“線上與線下”的關系。在近兩年的選刊中,陸續出現了《中國、印度的發展戰略比較》等文章,選自于網絡平臺“邏輯思維”,值得提倡。網絡內容和紙質內容的互動,需要編輯隊伍全面論證和準確溯源,還需要做好版權保護工作,避免版權糾紛。在積累讀者資源方面,“領導文萃APP”可以適量增加免費內容,吸引手機閱讀用戶,增強互動頻次,增強熱點話題的網絡更新。
三是關于產品形式,要均衡好“有聲和無聲”的關系。在數字閱讀的大環境中,有聲閱讀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在貴刊APP的內容中,可以對“高端訪談”“首頁言論”“思與想-資訊”等欄目進行一些有聲內容的探索,對重點人物可采用同期聲形式,對其他文本可以借鑒“得到APP”的音頻轉述形式,最大限度地豐富優質內容的展現形式。
四是未來角色定位,要規劃好“智庫和信息庫”的關系。從貴刊選刊內容的思想深度、案例種類、數據分析情況看,已經具備了“媒體智庫”的典型特征,換言之,貴刊的編輯隊伍一定要有學者型編輯。這就有必要對刊物的功能和使命,賦予新的定位——要做智庫型媒體,或者說媒體型智庫,不能滿足于僅僅作為信息庫型的舊式傳媒機構,建議每年要設置相應的學術課題,編輯隊伍有目的地予以研究,形成系列式的學術成果。同時還要注意與主管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組織,合作開展一些課題和科研項目,為地方發展貢獻智庫力量。另外,25年的數據積累,已經形成了一個主題集中的數據庫,建議做好數據庫的開發工作。
最后,關于宣傳推廣,要整合好“口碑傳播和培育用戶”的資源。《領導文萃》目前已經具備較高的美譽度,憑借老讀者的口碑傳播已經能夠實現訂閱的穩步增長,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還要學會培育新用戶。內容產業要求閱讀產品的功能,要從“提供內容”到“知識服務”,要做好APP的運營管理,對線上產品,可以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務;對紙質內容的數字化,可以與新生代的其他網絡平臺合作,如“得到APP”“今日頭條”或者是其他有影響的自媒體公眾號;對有影響力的文章,要推動最大范圍的傳播,既發揮了社會效益,又提升了經濟效益。同時還要密切關注老讀者的新需求,做到既認識新朋友,又不忘老朋友。
祝《領導文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