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會芬 圖/幽竹
尋找那片海
文/張會芬 圖/幽竹
他說那是一座山峰,頭戴一頂小帽;她說那是一道山嶺,傲然宛如界碑;他們說那是一面錦旗,迎風(fēng)翩然起舞。我說,那是一道山墻,是我們生態(tài)家園的屏障。
無論水泥叢林多么霸道,也無論機(jī)器的咆哮聲多么張牙舞爪。令我們一退再退,丟失了滿目青山和清澈的河流,疏離了廣袤的森林,拋棄了數(shù)以萬計的飛禽走獸。千回百轉(zhuǎn),百轉(zhuǎn)千回。尋尋覓覓,心中依然有一個理想的家園,在呼喚,在重生。原來,走了那么久,我們一直在尋找那片海。
十幾年前,我從江北小城來到宜都,幾乎跑遍這里的山山嶺嶺,河溝小溪:天龍灣、清水灣、奧陶紀(jì)石林、梁山、宋山、古潮音洞、帽子尖山、毛湖埫、綠竹溪、大溝村、青林寺謎語村、大溪水庫、清江、漁洋河、九道河……
我從空闊單調(diào)的平原,來到這青山綠水的江南山鄉(xiāng),就像一粒漂泊的種子,遇到一塊豐饒肥美的沃野,歡天喜地扎下了根。只要有機(jī)會,我就往鄉(xiāng)下跑。一次又一次,去看這些豐盈的青山,澄澈的碧水。我在和時間賽跑,唯恐這些青山一夜禿頂,小河一夜乳盡。我歡喜著,也心疼著。有漸漸老去的青山,有不再明媚的河流,山野間的飛禽走獸,只在書畫里有。想極目遠(yuǎn)眺,窗外是日復(fù)一日的霧霾,想步行上街,車輛早已霸占了要道。
小城生活,如籠中之鳥。這個深秋,我終于選擇了逃離。又一次站到了清水灣邊:清江上有幾只小魚船,在淡紫的霧氣中徐徐游動,白墻黑瓦的徽派建筑正以水為鏡,清洗梳妝,江邊山巒重重疊疊,高高低低,遠(yuǎn)遠(yuǎn)近近,披一身山嵐,似醒非醒,有裊裊炊煙在山間扭擺腰肢,往云霧走去,太陽躲在云層里,不時向清江探望。水汽氤氳,世界靜謐。人類從森林出發(fā),卻再也難回故園。多想在山林里安家,布衣藍(lán)衫,粗茶淡飯,自勞自足,然早已在城中浸淫太久,走得太遠(yuǎn),難以割舍的東西太多,無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一邊往前走,一邊回望……
當(dāng)幾聲清脆的鳥鳴把我從雜想中喚醒,雙眼不知何時已然濡濕。定睛細(xì)看,這里還是原樣,青山綠水,小橋書院,它的容顏還未改變。楊守敬塑像聳然挺立,凝望江水。他的精神,他的墨香,早已融入清江,滋潤這一方水土,一方人。
這是靈魂療養(yǎng)之地。可與大師神會,可與江水心會,可與青山上的鳥兒語會。
在楊守敬書院安坐,品味壁上墨寶,讀一讀富有禪意的詩句,靈魂便找著了家。當(dāng)我悵惘不可終日的時候,總會想到她——清水灣。
秋漸深,陽光溫柔。濃烈的鮮花偃旗息鼓,樹木小草成為大自然的主角。我跟隨一群熱愛文學(xué)和攝影的朋友,乘車向王家畈挺進(jìn)。陽光與云霧較量了幾個回合,此時終于獲勝。在我們離開清水灣時,他匆匆趕到,擁抱了清水灣,繼而跑到我們車前,一路用金光耀我們的眼。久困陰雨霧霾,這溫馨的秋陽,徐徐打開青山的大門,也打開了我們潮霉的心肺。我們五輛面包車,魚貫而入。扎進(jìn)一片綠海,深呼吸。
遠(yuǎn)處是青山,近處是綠枝。除了山還是山,除了樹還是樹。間或有幾座白墻紅瓦的小樓房,坐在山腰或立于田頭。這些房子及其里面的人,都是這方青山綠水的守護(hù)者。
游入碧海,我心歡暢。十多年了,這里土未流失,林未被伐,比以前豐茂密實(shí)了數(shù)倍。這些堅韌的樹木穩(wěn)穩(wěn)占領(lǐng)了各個山頭和溝谷,并從田間地頭,房前屋后,路旁河邊,向城鎮(zhèn)掘進(jìn)。

這片山里的主要農(nóng)作物是茶樹。半米長,齊刷刷的,一片一片,長長方方,鋪展在山頂山腰、房前屋后。茶園頭尾及中央,都有幾棵銀杏樹站崗,它金黃的扇子在陽光中打開,就像碧海中的航標(biāo)燈,醒目溫心。
我們繞著山間的水泥路,從谷底一圈一圈往上游。被闊大的碧海包圍、淹沒、簇?fù)碇仙v。看著綠波一浪一浪涌來,又一浪一浪蕩開,紫色山嵐輕擺衣袂,與陽光相擁,婀娜起舞,林中小鳥和聲伴奏。
在一農(nóng)家門前,我們請駕駛員停車。下車后,朋友們一擁而上,跑向一塊石牌旁。這里挺立著一株筆直、臉盆粗、樹葉翠綠的大樹,高約三十余米,大樹身邊還牽著它的兩個小孩。它枝繁葉茂,華蓋亭亭。四十幾個朋友都站在它的濃蔭下,有人讀石牌上的標(biāo)注:小葉青岡,古樹群。宜都市人民政府。
山腰間較平展之地,有一戶農(nóng)舍。房前屋后環(huán)繞著綠的茶樹黃的銀杏,門前院子兩旁還站著兩株一米多長的圓形桂花樹,高高矮矮、大大小小、方方圓圓的陶罐瓷盆塑料盒里,也養(yǎng)著茉莉花、月季花、山茶花、枙子花、雞冠花、太陽花、紫薇、萬年青等多種花卉。豬舍里兩頭一米多長、胖墩墩的白豬,見到我們,哼哧哼哧打招呼,豬欄外放著兩大堆紅薯和南瓜。離豬欄百米遠(yuǎn)處,有幾十只棕白相間的山羊,正專心致志在綠坡上啃草,不仔細(xì)瞧,還以為是開在山腰上的花朵。
深秋,山中星星點(diǎn)點(diǎn)的農(nóng)舍,其院子里都有幾株高兩米左右、紅紅白白的木芙蓉,興高采烈地招搖。給這片寂靜的山林傳遞一種無聲的熱情。農(nóng)家四周,除了瀝瀝的鳥鳴,冷冷的秋風(fēng),淙淙的溪水,一切自然而從容,寧靜且清淡。躺在群山的搖籃里,自由舒適。這才是真正的人家,是我心中的理想家園。
不知轉(zhuǎn)過多少個急彎,嘩,山頂一片金黃突兀地撞過來,刷亮我的眼眸。一大片銀杏樹,齊排排站領(lǐng)整座山頭。車剛停穩(wěn),朋友們便往銀杏林撲去,或依靠樹椏,或席地而坐,或匍匐于地,打開相機(jī)和手機(jī)猛拍,咔嚓咔嚓的聲音,此起彼伏。安靜的銀杏樹葉,正躺在陽光里做秋夢哩,被我們的歡笑聲驚醒了,撲簌簌跌落于地。
站在對面山上,瞭這片銀杏林,它是這汪碧海最高的一盞燈,也是最大的一群太陽鳥。它點(diǎn)亮了“帽子尖”,叫醒了這片海。
“這些銀杏樹是野生的嗎?”人群中有人問。
“是人工種植的。占地200畝,有18000棵呢,遍布這里的山山嶺嶺。”市林業(yè)局的工作人員回答。
“這個林場有多大,我們這次都走到了吧?”
“哈哈,你們只走了冰山一角哦。”
一天時間,遠(yuǎn)遠(yuǎn)不能走遍這片松樂山林場。它一山連著一山,一波趕著一波,綠到天際。它是大自然的綠洲,也是人間的碧海,是我們心心向往的生態(tài)家園。
是夜,我夢見自己變成了一棵金燦燦的銀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