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四間房農業服務中心 李欽存
番茄綠藻病的發生調查及防治措施
滑縣四間房農業服務中心 李欽存
2011年筆者在進行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時,一菜農帶著一份番茄病害樣本咨詢,葉面布滿綠色粉狀物,從不同葉片和罹病程度觀察,綠色粉狀物首先在葉脈處發生,隨后沿葉脈擴展,初侵染很似白粉病,但粉狀物是綠色的,擴展后覆蓋全葉,初步認定病原為綠藻。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危害植物的藻類很少,綠藻更少;僅有集球藻(Palmellococcus sp.)引起黃瓜綠粉病,接種可引起番茄等多種植物綠粉癥狀;綠藻(Ulothrix sp.)引起黃瓜綠藻病;未見番茄自然罹病報道。
2012―2015年通過對滑縣四間房鄉溫棚蔬菜的調查,溫棚發病率10%~15%,番茄植株發病率一般為18%~32%,個別年份可高達70%。嚴重的番茄中下部葉片莖稈全部由綠粉覆蓋,影響葉面光合作用,同時誘發番茄葉霉病的發生,可使葉霉病的發生提高2~3個級別,進而影響番茄的產量和品質。因此,農業技術人員對該病進行了較系統的調查,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調查發現該病害主要發生在地勢低洼、冷涼、高濕的保護地,以沙壤易積水的土壤中為最多。主要為害大棚內的番茄, 未見到為害其他蔬菜。在番茄上生長的綠藻與番茄爭奪水分和養分, 藻粉覆蓋番茄葉片影響光合作用,引起葉片早枯并極易誘發番茄葉霉病。綠藻主要為害番茄葉片及靠近地面的的根莖和葉柄。
番茄發病初期,葉片的正面出現不規則黃綠色小粉團, 常自葉正面的葉脈處發生, 后擴大并相互愈合覆蓋全葉, 呈黃綠色粉層,未見為害葉背。成葉葉片發生較多,嚴重發生時嫩葉易皺縮、變形、葉肉變粗糙;往往引起伴發葉霉病的加重發生。根莖、葉柄受害, 在受光面覆蓋一層綠粉。病害多自根莖基部和基部葉片開始, 向上蔓延擴展,由下至上,由內至外,至全株發病。
查找資料引起黃瓜綠粉病的病原是綠藻門集球藻藻屬集球藻,采取直接從實物標本挑取和切片鏡檢,通過比對和查找,排除引起番茄綠藻病的病原是集球藻;單細胞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兩端鈍圓,細胞壁薄且光滑;淡綠色、單胞,寬3.0~ 4.6 μm,長6.8 ~10. 8 μm ,色素體片狀占細胞的1/2以上。鑒定為綠藻門小球藻屬橢圓小球藻(Chloreua ellipsoidea)。(見下圖)



光學顯微鏡下橢圓小球藻(×640)形態圖
據調查,棚室相對濕度90%以上,溫度10 ℃以上,特別是葉面結露時間較長時,利于藻孢生長與繁殖;進入番茄旺盛生長期后, 肥水用量逐漸加大, 棚濕增加, 若每天有10 h以上相對濕度 100 %, 為病害蔓延提供了充足條件。調查發現,光照過強或過弱均不利于藻孢的生長與繁殖。另外, 灌水次數多、水量大及棚內積水等增大棚濕的因素均會加重發病。
病原物隨病殘體落入土壤越冬,第2年番茄移栽后10 d即可發病, 發病初期約在3月上中旬, 發病盛期為4 月下旬至5 月中下旬,直至6月中下旬番茄拉秧為止。主要傳播途徑靠水流、氣流和水滴反濺。發病條件主要是棚內濕度大,有利于綠藻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通風不及時, 反濺水過多, 有利于發病;過度密植反而不利于發病。
合理使用有機肥料,合理灌水和密度,及時通風,減少結露時間,降低棚內濕度可減輕綠藻病的發生;從調查中得知采用晶體石硫合劑 800 倍液噴霧防治效果明顯,能有效降低綠藻的發生率。在整地時施入適量的硫酸銅可殺死藻孢獲得較好防效,減輕病害發生;另外,在使用代森孟鋅和苯醚甲環唑防治番茄病害時,對番茄綠藻病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