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縣植保植檢站 段學東
科學選播小麥良種 培育冬前壯苗
唐河縣植保植檢站 段學東

培育麥田冬前壯苗,是小麥高產的重要保證。需要從小麥的種性特征上考慮,結合區域特征來選擇良種、測土施肥、精細整地、播種時間、播種方式等,讓冬前麥苗達到個體健壯、群體動態結構合理、光合效率高、肥水消耗少增產潛力增大,措施如下:
施肥的原則為有機無機肥相結合,氮肥、磷肥、鉀肥、微肥配合,全層全量施肥。按照7.5 t/hm2的指標和在高產條件下的小麥需肥規律(3:1:3)。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磷肥,氮肥、磷肥、鉀肥配合,分層施肥,滿足小麥各生育時期對養分的需要。在一般情況下,每667 m2施優質有機肥2000~3000 kg、純氮7~8 kg、純磷7 kg和氧化鉀7~8 kg作基肥。當土壤0~20 cm土層內速效磷含量在10 mg/kg以下時,麥苗對當季施用的磷肥利用率較高。對缺乏硼、鋅、鉬等微量元素的土壤,在基肥中加入微肥,實現小麥生產最佳投入,高效產出。
及時防地下蟲,蓄足底墑。農戶整地中,習慣連年旋耕會導致耕層變淺,梨底層加厚,嚴重影響小麥根系的生長發育和下扎,后期倒伏、早衰現象嚴重。麥播前要結合玉米秸稈還田盡量增加耕翻深度,一般在20~27 cm,埋實秸稈,為播種創造條件。整地宜早不宜遲,以蓄積秋季雨水,防止跑墑。機耕和機耙結合,切實做到耕得深、耙得透,土壤細碎,上虛下實,無明坷垃。同時應對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進行防治,可采用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3 L/hm2,對水30 kg,拌細土300~375 kg,撒施犁溝或垡頭,或用上述藥劑拌炒麥麩、豆餅30~45 kg/hm2。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生產水平,要選適合當地種植條件、抗逆性強、抗病蟲害性能強、適應強的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優良品種能充分地利用當地自然和栽培條件,有效抵抗和克服不利因素。優良品種由于具有較好的豐產性、較強的抗逆性和較廣的適應性,通常比一般品種增長10%以上。
小麥藥劑拌種是防治小麥苗期病蟲害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用殺蟲劑、殺菌劑拌種后具有明顯的殺蟲效果及預防、推遲小麥病害的發生,減輕秋苗發病,確保苗全苗壯。近年來,小麥苗期病蟲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因此搞好小麥藥劑拌種十分必要。可采用6%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按種子質量的0.03%~0.05%(有效成分)拌種,堆悶6 h;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按種子質量的0.1%藥量拌種,或用3%的苯醚甲環唑20~30 g,或2.5%咯菌腈15~20 g,對水100 mL,拌麥種10 kg,堆悶3 h,可有效控制小麥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早期根腐病、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發生。全蝕病發生地塊,用12.5%硅噻菌胺乳劑20 mL或用10~20 mL咯菌腈加50~100 mL苯醚甲環唑,對水200 mL拌麥種10~12.5 kg,堆悶8 h,同時兼治黑穗病等根部侵染的病害。對地下害蟲發生區,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種子質量的0.3%拌種,堆悶5~6 h,攤晾后即可播種。或用70%吡蟲啉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35 g加40%甲基異柳磷乳油30 mL,對水1 kg,拌種10~15 kg,堆悶3~4 h,待吸收晾干后播種。能有效防治灰飛虱、蚜蟲和蠐螬、金針蟲、螻蛄等地下害蟲。
小麥適期適量播種搶抓秋播進度是夯實冬前全苗、壯苗的重要一環,在適期適量播種情況下,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每667 m2適宜基本苗15萬~18萬穗;分蘗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種,每667 m2適宜基本苗12萬~16萬穗。在此范圍內,高產田宜少,中產田宜多。晚于適宜播種期播種,每晚播2 d,每667 m2增加基本苗1萬~2萬穗。旱作麥田每667 m2基本苗12萬~16萬穗,晚茬麥田每667 m2基本苗20 萬~30萬穗。在具體確定小麥播種量時,要靈活掌握,生產實踐中以半精量播種為主。基本苗掌握在15 萬~18萬穗。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種可適當少些,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可適當多些;播種期偏早的可適當少些,播種期偏晚的可適當多些。小麥的品種、播種期、播種量要有機結合,以茬口、品種定播期,以品種、播期定播量,實現品種、播種期、播種量“三位一體”, 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使苗、蘗、穗合理動態變化,達到穗、粒、質量協調發展,是小麥高產栽培的技術關鍵。
控制多余分蘗。出苗后應早查苗補缺,勻苗補苗;拔除堆籽苗,使單株營養面積均勻合理,增施灰肥蓋沒露籽。基肥不足的田塊,可在2葉期前追施速效苗肥促進壯苗。另外,鎮壓可以抑制主莖,促進早發分蘗的生長;冬春中耕培土可以促進通氣和根系發育,有利于大分蘗的生長,培育冬前麥田全苗、壯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