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寶林
1981年,我從基層單位調到林甸縣委組織部,后來又相繼到嫩江地委組織部、齊齊哈爾市委組織部工作。從一名普通科員到副部長,在組織戰線工作了34年。
自從進入組工部門,我就與《黨的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30多年來,這本雜志已經成為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雜志社的同志們也早已成為我的良師益友。
在我的心目中,《黨的生活》就是政治方向的一盞航標燈。作為黨的方針政策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復刊40年來,《黨的生活》在黨的重要會議召開或重大政策出臺時,都及時地對會議內容進行報道、對相關政策進行解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的每一項重大決策都會在《特別報道》《本刊特稿》《推薦閱讀》等欄目進行專題刊載或解讀,讓廣大黨員干部及時了解到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而《法在身邊》《警鐘聲聲》《褒貶錄》等欄目,時刻警示廣大黨員干部不逾越紅線、不觸碰底線,時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經常閱讀《黨的生活》,讓我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忠誠于黨的事業,不忘光榮傳統,永葆共產黨員的本色。
在我的心目中,《黨的生活》也是開展工作的一位導師。復刊40年來,雜志社領導和編輯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為黨建工作服務的宗旨、為基層服務的熱情始終不變,及時總結推廣省內各地的黨建工作典型和成功經驗,為廣大黨務工作者提供一個開闊視野的平臺。在我從事黨建工作時,很多解決工作難題的招法都是從《黨的生活》中學來的。《黨務干部筆談》欄目中的文章,凝聚著黨務工作者對黨建工作的悉心思考,很多想法都能引起我的共鳴;《黨建采風》欄目以通訊這種靈活的表現形式,把各地各行業極具代表性、啟示性的黨建工作做法生動地反映出來,讀后常常深受啟發;《群星閃耀黑土地》《先鋒贊歌》欄目,用樸實的語言記錄了一個個補鈣鑄魂的時代榜樣,看后常常被感動得潸然淚下;《支部園地》欄目面向基層黨務干部,普及業務常識,傳授工作方法,推介創新理念……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總能在《黨的生活》上找到參考答案。
在我的心目中,《黨的生活》是組工干部的難得摯友。我和我的同事們有一個共識:《黨的生活》是真心為組工干部排憂解難的好朋友,他們的熱忱常常令人感動不已。有一年,一名基層組織員的父親病重去哈爾濱市求醫,楊貴方總編不但積極為老人家聯系醫院,還親自接站。他們把組工干部當成自己的親人,是名副其實的“組工干部之家”。
退休后,我更加關注《黨的生活》中有關政治熱點、社會熱點、網絡熱詞等方面文章,也關注每一天黨的生活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我感到,《黨的生活》“打造有思想、有特色、有溫度的平民化地方黨刊”的追求,不僅體現在這本刊物上,也體現在微信的傳播內容上。無論思想還是特色,都讓人感到了“溫度”——那是黨的溫暖,那是朋友的關懷,那是親人的關心。
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黨的生活》這個令人欽佩的團隊一直秉承“傳播黨建信息,關注時政熱點,反映民意民生,聚焦反腐倡廉”的辦刊宗旨,踏實做事、真誠待人、用心辦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在全國期刊界令人矚目的殊榮。每當喜訊傳來,我都發自內心地為《黨的生活》感到高興。
靜謐的午后,搖一部躺椅,享一抹斜陽,品一杯香茗,聞一卷書香,游走在《黨的生活》的字里行間,仿佛在和久別的老朋友進行心靈對話,實為退休生活的一件趣事。
想念并祝福我的朋友們,衷心祝愿《黨的生活》越辦越好!
(作者退休前為中共齊齊哈爾市委組織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