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義亮
天藍水碧,綠草茵茵。
走進坐落在黑龍江畔的建邊村,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的水泥路、寬敞的大廣場、現代化的合作社、標準化的水稻種植基地,“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美麗鄉村風情處處綻放。這里,不僅是遠近聞名的省級生態文明村、十星級新農村,還是有著2300萬元村集體資產的富裕村。
可誰能想到,十多年前的建邊村不僅沒有任何“進錢道兒”,還欠著34萬元外債,村容破爛不堪,村民怨聲載道。當時,當地流傳的兩句順口溜生動描繪了建邊村的貧困窘況——“蹚著泥水路,住著破草房,喝著黃湯水,生活無保障。”“建邊肚不飽,辛苦收成少;小伙媳難找,姑娘往外跑。”
建邊村的華麗嬗變,始于2005年冬。新一屆村黨支部班子年富力強,思路開闊,敢想敢干,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列為首要任務。
2006年春節剛過,村黨支部就成立了村集體資產清查收繳小組,對村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清產核資,向“清陳欠、收機動地、收漁點”三項重點任務“開刀”。
起初,村民并不買賬,猜疑、質疑與觀望占了主流:“吃到嘴里的東西誰愿意往外吐啊?”“村頭何老三是新上任村書記的親三叔,我就不信他能交出欠款!”
為了打消村民的疑慮,村黨支部讓黨員干部帶頭,從自家親戚開始清欠。面對親屬的冷眼與責備,黨員干部們沒有打退堂鼓,而是耐心說理、釋疑加普法。當看到村支書的三叔第一個上繳了欠款,村民們的疑慮漸漸打消了。當年,全村43萬元陳欠全部收回。
借著這股熱乎勁兒,村黨支部班子成員各領任務,分頭追繳,收回104畝機動地、補收3.4萬元承包費。隨后,村黨支部又將村集體所有、多年無人管理的漁點兒收回,公開競拍發包,為村集體年增收4萬元……這“三把火”為村集體攢下了第一份家底兒。
雖然村集體有了錢,可村民依然不太富裕。村黨支部正為此發愁時,一條好消息傳來:縣里從2008年開始實施“水田開發”戰略。
原以為村民會乘著政策的東風積極行動,現實卻是,村民種慣了旱田,面對水田這一“新鮮事物”,不會種,不愿種,不敢種,怕把家當砸里頭。
建邊村地勢平坦,又靠近黑龍江,“旱改水”優勢得天獨厚。村黨支部橫下一條心,通過“三步走”的方式打破村民的保守觀念:第一步,黨員帶頭調結構,挨家挨戶做動員。2008年發動全村202戶村民在“旱改水”承諾書上簽了字。第二步,成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爭取工廠化大棚育苗基地項目,僅2009年當年,就使全村人均增收近萬元。第三步,借著2012年建邊村被確定為整村推進土地規模經營試點村的契機,依托農機合作社,采取以地入股的形式推進土地規模經營。
2012年年底一算賬,合作社盈利150余萬元,村民們頗為意外地領到了平生第一筆“年底獎金”——由“土地入股分紅資金+農機合作社經營盈利分紅+糧食生產盈余分紅”組成的分紅資金。如今,合作社已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集約經營、統一核算,無論規模還是收益都走在全省前列,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
山還是那片山,水還是那片水,但是被激活的集體經濟,為建邊村帶來了新的希望。
村黨支部算了一筆“惠民賬”:農村合作醫療,村民承擔部分全部由村里報銷,每年減免費用13萬元;村里自來水設備更換、保養、日常使用費用全部由村集體承擔,每年減免費用4萬元;村內的水稻催芽車間給村民免費使用,每年減免費用3萬元;為鼓勵村里的孩子讀書,給優秀學生發放5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建邊獎學金”;每年投入3萬元修補田間路……更令人興奮的是,村里投資430萬元建設的大型沼氣工程,使全村畜禽糞便得到了無害化處理,村民從此用上了清潔干凈的能源。
有了強有力的村集體經濟做支撐,村民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村衛生所、文化活動室、健身中心、休閑廣場、綠化景觀等一應俱全,村民們過上了連城里人都向往的“別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