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 201209)
[摘 要] 逆向外包對中國企業戰略選擇的影響主要分為有利和不利方面,有利方面主要包括國際化、價值鏈重構和資源獲取,而不利方面主要是從市場喪失和競爭“失靈”兩個角度考慮,中國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到逆向外包的優劣勢從而適度進行戰略選擇。
[關鍵詞] 中國企業;逆向外包;戰略選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42
[中圖分類號] F279.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5- 0077- 02
1 問題提出
逆向外包,即發展中國家企業反過來作為主動發包者向發達國家發包的國際外包過程。作為企業的重大戰略選擇,是否需要進行逆向外包,如何更好地利用逆向外包成為了眾多企業需要深層次考慮的決策。發展中國家能不能順利地開展逆向外包,不僅需要考慮自己的外包意愿和權衡逆向外包給自己帶來的風險和收益,也要考慮發達國家接包的意愿和能力。
2 逆向外包的分類對戰略選擇的影響
逆向外包對企業的國際化和參與全球化競爭與資源獲取戰略皆有著正面的推動作用。而從市場的喪失和競爭戰略二者的表現來分析,逆向外包帶來的都是為企業戰略反向作用。
2.1 積極影響
2.1.1 國際化
國際化戰略是企業產品與服務在本土之外的發展戰略。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國際化進程,決定企業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態勢。在傳統意義上,國際化的路徑從低端到高端,分別是從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分支上升到跨國公司,而逆向外包從來沒有真正被學界放到國際化的驅動力或者是國際化的形式維度。作為原本處于價值鏈低端的中國接包企業大部分是土生土長中國企業,較少地具備國際化運營和國際化發展的經驗。通過逆向外包能夠比較順利地嫁接國外資源,通過國外接包公司進入國際市場,為公司的國際化戰略提供便捷的通道。
2.1.2 價值鏈重構
從全球價值鏈體系的基本格局來看,一般是發包方位于產業的價值鏈高端,接包商位于價值鏈的低端。在逆向外包中,發展中國家企業通過主動向發達國家發包,改變自身在價值鏈治理中的角色地位,獲取價值鏈租金。而且與一般價值鏈治理結構不同,逆向外包中不論發包商還是接包商,都不是絕對的“控制方”,這種治理結構更接近于“新全球價值鏈理論”中的模塊型及關系型的發包商與接包商之間關系,雙方結盟并共同治理,從而展開與其他價值鏈條競爭,形成“鏈內行動者群租金”。
2.1.3 資源獲取
資源獲取主要是指逆向外包中的處于發展中國家的發包企業通過向發達國家逆向發包,從而能夠在發達國家的情境下獲取在母國無法獲取的要素資源,如知識、技術、人才等等。中國快速成長的大型企業,在技術創新不斷加速和產品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可以通過逆向研發外包與全球技術先進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學術機構建立聯系,尋求高端創新資源,加速提升創新能力,在全球創新網絡中從被動依附轉變為后發趕超。中國企業需要從全球創新網絡中被動的“追隨者”轉變為主動的“趕超者”,而通過逆向研發外包與全球技術先進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學術機構建立聯系,以尋求創新資源來源的多元化,則成為這類企業快速提升創新能力的關鍵要素和驅動創新的重要方式。逆向外包成為了中國企業在基于知識學習基礎上的要素資源獲取的重要戰略途徑。
2.2 負面影響
外包能幫助獲取新技術,但是過多地依賴外包會減少企業的學習機會、內部投資及對隱形知識的應用,結果反而會導致企業整合能力的下降。
2.2.1 市場喪失
一旦接包企業轉變自己的身份,從承接外包轉變為逆向外包就意味著其身份和運營管控能力的完全轉變,特別是在逆向外包中往往是將自己無法完成或無法獲取的資源依賴于外部的接包,這樣就相當于把高端環節或關鍵資源外包出去,要求發包方具有一定程度的管理協作水平、企業機制和充足的管理人才,但中國企業這方面并不成熟。其次,高端環節的外包可能造成中國企業在這方面的進一步落后。發達國家的企業只有在競爭激烈、利潤下降的情況下才會接受中國企業的委托,它們不會積極主動地向中國企業提供知識技術。發達國家的企業通過接包進一步強化了它們在知識密集環節和服務方面的優勢。中國企業如果學習吸收不力,則有可能形成對發達國家企業的更大依賴。沒有獨立研發能力的中國企業需要不斷向發達國家企業購買設備和相關技術,在這個過程中,發達國家企業會“蓄意”等待中國企業開始大幅擴展市場或加大投入時,或發起知識產權訴訟,或收取巨額專利費,使中國企業陷入困境。
2.2.2 競爭“失靈”
逆向外包對中國企業戰略影響的競爭“失靈”主要是指直接參與全球競爭中的弱勢和不足,從而使得中國企業無法正面與發達國家企業進行直接競爭。中國企業進行逆向外包面臨的競爭不再是基于中國情境環境下的競爭,而是直接參與全球化競爭,競爭勢必會更加激烈。在發展速度方面,逆向外包面向的是發達國家的市場,在越來越激烈的全球性競爭中,如果中國企業升級的速度追趕不上消費者需求提升的速度,消費者就會把目光轉向更好的產品,中國企業就可能不得不拱手讓出好不容易贏得的市場。其次,跳躍式的快速發展使中國企業缺少自然的積累,一些企業急于求成,卻忽視了企業內部管理和產品及服務質量監管或者過于注重技術,忽視了營銷和售后服務等品牌建設環節或者眼光向外卻忽視了在本土市場確立穩固的地位。這些都可能造成對企業品牌無法彌補的損害。
3 結 語
中國作為全球的接包企業一直被發達國家置于價值鏈的底層,無法獲取高端技術和專利和人才,導致外包業務一直受制于人,很大程度上受到發包方的影響和規制,在整個產業中處于下游位置。逆向外包的出現逐漸改變了這一現狀。中國企業有沒有可能通過逆向外包培養出自主開發能力,走向發達國家的高端市場,相鄰的印度、日本和韓國的各支柱產業給出了先例,也給出了經驗教訓,中國企業不能完全復制他們的套路,唯有結合自身的特色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的逆向外包之路。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月友,劉丹鷺.逆向外包: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種新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13(5).
[2]陳羽,黃晶磊,譚蓉娟.逆向外包、價值鏈租金與欠發達國家產業升級[J].產業經濟研究,2014(4).
[3]陳啟斐,劉志彪.反向服務外包對我國制造業價值鏈提升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