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義+汪安康
【摘要】安徽于建國初期出現的蕭龍士、孔小瑜以及懶悟等八位中國畫家是一個和諧的生機勃勃的區域文化共同體,他們之間相互學習,彼此傳授道、藝,致力于中國畫的創作實踐與理論思考。各自的人生經歷與藝術風格雖有不同,但又彼此影響、相互融合,為20世紀的安徽美術界奠定了基礎,因此被后人尊稱為“安徽八老”。
【關鍵詞】安徽;八老;中國畫;藝術風格
建國十七年(1949-1966年)之初,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得到了一次恢復與繁榮的機遇,在安徽同時出現了這樣八位擅長中國畫創作的人物。他們是安徽現代中國畫畫壇的蕭龍士(1889-1990年)、孔小瑜(1899-1984年)、懶悟(1903-1969年)、申茂之(1904-1976年)、光元鯤(1907-1974年)、童雪鴻(1909-1966年)、王石岑(1914-1996年)、徐子鶴(1916-1999年)這八大名家。
一、安徽“八老”的共通之處
安徽“八老”是一個和諧的生機勃勃的區域文化共同體,他們之間多少都有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彼此之間雖各有所長、遭遇各異,但更具有眾多的共同點:
(一)首先就從各自出生的文化氛圍來看,要么是書香門第出身,要么是名門望族的身份,如孔小瑜為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直系,為第七十二代孫;光元鯤因祖輩世代勤于書香藝術,從小便受教育和藝術的陶冶;徐子鶴也自幼受其家父的耳濡目染,而且還因出生于古老的文化名城蘇州,教育環境良好;蕭龍士生長在人才輩出的皖北蕭縣,也得到了藝術氛圍的感染。
(二)安徽“八老”青年時期都經歷了極為艱辛的求學歷程,但他們在動蕩離亂的社會條件下磨礪品性、錘煉技藝、追尋理想。如蕭龍士曾就學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現南京藝術學院),光元鯤、童雪鴻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繪畫系,懶悟就學于廈門的閩南佛學院,申茂之畢業于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后分別于華東大學和山東大學等四處任教學習。
(三)安徽“八老”轉益多師、交友廣闊,從而與畫壇保持緊密聯系。如蕭龍士師法林風眠、齊白石、海派四大家的吳昌碩老先生等人;孔小瑜師法鄭午昌、吳青霞、唐云;光元鯤師法于潘天壽、黃賓虹、張大千;懶悟師法太虛、曹大鐵、林散之、若瓢。
(四)安徽“八老”專業知識的儲備量和文化思想的深度是不容置疑的,當中擔任大中專高校的專業美術老師就有六人,就連他們的藝術也包含著高度的學術精神和專業態度,藝術風格的純粹性更加濃厚。
(五)八大家的作品都具有特殊的民族印記,注重對優秀傳統繪畫技法的繼承,從他們的畫當中不難看出雖各有自己對筆的法度和墨的韻味有著獨具匠心的見解,但都體現出了藝術的精髓。另外,“八老”的作品體現了元代趙孟頫的“書畫同源”,詩、書、畫、印的有機融合,可見其修養深厚、全面。
二、安徽“八老”的繪畫風格特點
這八位老一輩藝術家是安徽近代中國畫壇的杰出代表,但是每個人的藝術特色卻又風格迥異、各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蕭龍士的寫意花鳥畫最突出的特點是鄉土氣息與文人氣、書卷氣天衣無縫地融合與滲透。由于長期居住在鄉村,對于身邊的一草一木等景物都有著獨特的情感,故擅畫花鳥而精于蘭,開創了“江淮大寫意畫派”。尤擅長用遒勁的筆墨表現蘭草俊逸灑脫的氣勢。蕭龍士的大寫意有所繼承,而又有所變化,用筆善用中鋒,落墨蒼勁潑辣,力透紙背,尤精于潑墨、破墨、積墨之法,大幅小品均能曲盡其妙、形神兼備、渾然天成。他的蘭草最足以表現他的文人氣和書卷氣。然而荷花也常為人所稱贊,譬如昔日齊白石在其墨荷上題句曰:“龍士畫荷,吾不如也!”
孔小瑜因涉及廣泛的繪畫題材加之其深厚的繪畫才能,因而又被稱之為“任頤后第一人”。其繪畫既弘揚了傳統水墨畫的渲染效果,又吸收了西洋明暗畫法的新技巧,畫路寬闊,雅俗共賞。他或用銅器墨底描金圖案,把古禮器刻畫得堂皇雍容、敦厚莊重,器物中盛開的牡丹、松梅充滿生趣,設色清雅。
出家后的懶悟選擇了書畫,在山水的靈氣中追求心的空靈與永恒。駐錫杭州時,開始鉆研國畫,師承清初“四王”,后又致力于新安畫派漸江等人之技法,用干墨皴擦,以云煙抒萬壑于胸,頗有意境;三十年代,于林風眠門下習畫與唐云相互切磋交流;晚年效法石濤、石溪,效二石之雄偉蒼茫。不僅如此,卻也能在摹古基礎上突破創新,自成一體。題材多以江南山水居多,高雅清爽,靈動俊逸。懶悟所畫畫面清雅逸秀,疏淡曠遠,造詣深厚富有哲理,令觀者賞心悅目。
申茂之重內在修養,善工筆花鳥,作品風格傳承北派宮廷畫風。在眾多的工筆畫家畫寫意畫時,總是受工筆時的慣性而影響著筆墨的灑脫性、設色和構圖的簡練性,因此導致畫家注重造型,構圖紛繁復雜。而申茂之的花鳥不在于設色的精細,反而構圖言簡意賅,筆墨變化靈動,與工筆相比較而言之,恍若出自兩人之手。可見其在線條、構圖等方面更進一步。
光元鯤的畫繼承了張善孖意趣生動的精華,畫面生機盎然、靈動清新。他樂于寫生、勤于觀察、敏于發現,最終成為畫虎名家。光元鯤青年時代即譽滿畫壇,他筆下的猛虎虎虎有生氣,姿態變化多端,不論是威猛的動勢,或是靜止的嫵媚,不論是群戲或是獨行,均各具特色。他畫虎目則精光射人,爪則剛勁有力,毛則軟中含威,尤其是身上的斑紋,隨著虎的運動,其身體結構的變化而有所不同表現,斑點大小形狀變化豐富、聚散有度,為老虎的身姿增加了律動。其花鳥畫的造詣也出類拔萃,格調俏麗清新,令人愛不能釋。
童雪鴻精通翎毛魚蟲及瓜果花卉,然以四君子為最。童雪鴻所畫構圖意境清遠,同元代趙孟頫一樣以書入畫,用筆剛勁,工筆與寫意相結合,畫面清新雅致,富有生活情趣。童雪鴻所畫之梅時而枝干彎曲花繁復,時而疏枝老練不沾凡塵氣;所畫之竹以篆書之筆法描繪,而且一氣呵成,卻也能分辨出新老之竹以及竹子的健拔挺秀;菊花也如同竹之用筆,篆筆之出而意欲獨特。因為他菊花畫得好,時人有“童菊花”之譽。
王石岑師法于黃君璧,習得筆墨酣暢淋漓,畫面意境蒼遠。作品也含有新安之遺風,雅致灑脫,令人回味無窮。王石岑的巨幅作品,其恢弘氣勢一發不可收拾,用筆豪放自如,讓人沉思。王石岑尊古而不逾矩,敬師長,糅萬家之精華而有道,體驗生活,直面時代。上追唐宋傳統,又重視向當代畫家學習,不斷地豐富自己,發展自己。
徐子鶴的畫可見其胸中之竹,所畫妙筆生風,清新自然,現功力之深厚。徐子鶴前后登黃山數十次“搜盡奇峰打草稿”,最終以糅合南宋之墨、北宋之筆、黃岳之魂及自身之感悟來描繪黃山的奇峰逸景。
結語
綜上所述,幼年深受藝術文化熏陶青年歷經求學艱辛的“八老”,在回到家鄉后體驗到了家鄉地域性文化與藝術的緊密聯系,便建立了對本土文化與現實生活的關注,其藝術風格也因而帶有濃厚的安徽本土化特色。蕭龍士儒雅酣暢的大寫意畫風描繪的正是江淮大地的文化特色;王石岑用筆酣暢淋漓、氣勢恢弘,所畫山川秀麗奇峭,作品題材多以黃山為題材,是對皖南風景新的詮釋。另外,如孔小瑜、徐子鶴等外地來皖的畫家本早已是聲名顯赫的畫家,在安徽的沉淀時期讓他們體會到了地域性文化所蘊含的獨特的藝術氣韻,最終在藝術形式的多方面都得到了更新。徐子鶴反復觀察寫生,草稿數萬,得以形成自己對黃山的獨特見解。懶悟前輩又在繼承了新安畫派的風格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作品中融入了禪機,使得畫面淡雅蕭疏,獨具玄理。
安徽“八老”一直被歷史所遮蔽,不少人窮極一生未辦展,無畫冊。令人欣慰的是,現如今美術界的人士和學生們對于這些老前輩所留下的藝術成就是懷著崇敬之情的,從事美術的子弟們也正在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意圖讓人們重新認識“八老”,認識并了解安徽藝術的蓬勃發展。光陰匆匆,對歷史的記憶不會被時間的步伐所沖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付諸努力。
注釋:
*本文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安徽建國初期十七年中國畫研究》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AHSKY2014D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