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慎峰
【摘要】東山魁夷是享有世界聲譽的20世紀日本的著名風景畫家,他的繪畫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審美情愫,又具有現代藝術的風格。本文試從“靜”的角度來闡述東山魁夷繪畫之美的理念和風格的成因。
【關鍵詞】東山魁夷;風景畫;靜
東山魁夷(1908—1999),日本現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被譽為日本畫界“三座大山”(東山魁夷、平山郁夫、高山辰雄)之首。1931年畢業(yè)于東京美術學校,1934年留學德國。他的畫面既吸收了許多西方繪畫的特點,又不斷探索日本民族特色的美,形成了日本民族特色的風格,其作品的獨特形式直接體現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直指觀者的心靈深處。
一、日本民族的傳統審美觀
日本這一東方民族有其傳統的“物之哀”的審美觀——既對自然和人生深深地依戀又淡淡的感傷,是日本民族獨特的審美哲學。對無常宿命的真誠的信仰,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種對人生的感知深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東山魁夷對風景世界、對生命的思考。他在《風景打開了眼界》一文中平淡的敘述常常體現“無常”這一思想。“偶然來到這世上的我,不久又將要離開,到別的什么地方去,理應沒有常住之世、常住之地,常住之家。輪回和無常才是生的證明。”①東山魁夷對春、夏、秋、冬變化的觀察,感受著大自然變遷的世故,其實也正體現著這種對人生宿命及悲喜的“物之哀”情節(jié)。
日本整個民族始終追求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把自然看成和生命的整體,人也包含其中,與自然的親密融合成為日本民族重要的生活美學特質。日本傳統的審美中又體現對大自然一切美好東西的熱愛——山、海、月光、湖,是日本文化的根,萬物有靈的思想和禪宗文化中惠及萬物的觀念。面對大自然時,自己就忘記一切,甚至是自己,這樣才能把握真實。同時,日本傳統的審美結構中包含著“幽玄”的因素,其審美情趣追求抽象的玄思、虛、靜、空、否定之否定。
二、畫家自身特質與經歷
東山魁夷出生在日本神戶——一座依山傍海的美麗城市。在恬靜、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他性格氣質中有一種少年時代喜“靜”的基因,中學三年級時其曾在杳無人影的深山老林中畫過一幅以“靜”為主題的油畫。成年后的他表面沉靜、細致,內心卻蘊藏著熱烈和憂郁。
作為商人的父親起初是很反對東山魁夷選擇不諳世事的繪畫道路,因為畫家也好、小說家也好,這種靠感覺的職業(yè)都被認為是偏離普通職業(yè)、偏離人生的。東山魁夷在內心經歷了反復猶豫和掙扎之后,最終下定決心要當一個畫家,并于1926年離開神戶,只身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從此踏上一條艱難坎坷的人生歷練之路。美校畢業(yè)后,1931年,東山魁夷結合自身純樸的素養(yǎng),再加上對所謂常規(guī)的東西和流行的東西都缺乏敏感,雖然早就明確要通過日本畫以外的世界來探索日本畫,所以選擇了北歐的德國,而非法國、意大利。日耳曼民族的氣氛濃重、更注重精神性的氣質也是吸引他的地方。在東山魁夷的性格之中因為家庭父母關系的經歷從小內心深深潛藏渴求保持“靜”的狀態(tài),所以他在德國柏林大學哲學系藝術歷史專業(yè)學習后,毅然選擇日本畫作為其研究方向。通過更廣、更深的視角來體驗不同于日本文化素質的文化,來更好地了解日本畫和日本文化。日本畫正好和這種重感受的氣質相合。日本畫尤其是日本風景畫兼有華麗與幽玄、多彩與淡泊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可以說在微妙細膩的感受上,世界上其他的繪畫是難以達到的。
對于東山魁夷來說,命運對他有“特殊”的眷顧,留學兩年后一連串命運的打擊接踵而來,先是家族生意衰落,父親病重,他只能棄學回國,接著家業(yè)破產,戰(zhàn)爭爆發(fā),雙親離世,弟弟早殤,畫業(yè)低落,生活挫折……這些痛苦的經歷,更使他內心沉浸于描繪自然風景,將自己和風景相融合。直到1947年充滿人間悲哀的《殘照》在日本的展覽上獲得了特選,開啟了他新的創(chuàng)作道路。
三、繪畫作品中“靜”的體現
東山魁夷的作品通過日本傳統的繪畫材質,通過風景這一題材,在簡潔的構圖中營造出一種幽玄、靜寂的獨特的藝術空間。他在其藝術隨筆中寫道:“我出生以后,就在‘東方與‘西方的交接點上長大,所以,對異國的憧憬和對鄉(xiāng)土的眷戀是我的宿命。”②
(一)禪宗思想
禪宗認為“大凡舉論宗乘,須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意思就是說藝術表達需突破其形象本身而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體現禪宗的參悟和自省,體現了對人生、對生命的終極感悟和關懷。無論是繪畫的形式、色彩的運用、材料的選擇都體現了禪宗思想深刻而潛在的影響。他在一抹殘月、一片落葉中來感受整個心靈和自然融合的直覺體驗,體味“物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二)繪畫材質
東山魁夷的作品,多類似于中國畫的“沒骨”畫法,很少用線,多用明暗和色層分染而成,但與中國畫的畫法又有很多不同。從材質上說,他多運用自制的日本繪畫顏料(以礦物顏料和植物顏料為主),這種相當鮮艷純凈的顏色,給人不是華美的感覺,而是沉著和寂靜。
(三)繪畫色彩
東山魁夷使用的色彩多以冷色調為主,注重色彩素淡性,這正體現了他對畫面“靜”的審美追求。他常使用傳統色,尤其是青色——群青和綠青;暈色——朦朧的群灰色,以及和諧的色。在他的作品《路》《月明》《年暮》《春逝》《青響》《濤聲》等作品中把他用色的特質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藍色的世界》中曾專門談及藍色、青色在他的風景畫中以及在日本民族的色彩意識中的價值:“我就這樣悠然地徘徊在‘藍色的世界里。這個世界各種色光在變化,除了亮度差、色度差的變化,還因時代、民族、藝術家個性的不同,呈現出斑斕的模樣。我感到這真是一個蒼茫無限的世界。”③
(四)題材選擇
他的題材選擇都有一些微小的感動,都是樸實的景物。如山、樹、湖、路、月光、秋葉、櫻花等,他把這些不起眼的景物看做生命的整體,并把自己融入。因此,他眼中的山、樹……體現了自然和心靈的交融,在人們通常不留意的風景中,發(fā)現了親切、真實的人性的光輝。
(五)構成和構圖
東山魁夷很注重畫面的構成,尤其擅長運用對稱的構圖來體現寂靜、幽玄的美感,給人心靈上帶來寧靜、淡泊之感。他喜歡畫水中的倒影,如樹影、山影、月影,有了倒影畫面自然有了對稱,對稱帶來了寧靜、平淡的意蘊。對稱的運用不僅表現在畫面中形式上的左右、上下、上下左右對稱。湖和河的運用作為表現“靜”所追求的載體,很好地體現了對稱性,如《東映》《雙月》《深綠的湖》《湖上的城》等。更為重要的是東山魁夷精神中隱藏的對稱——東西藝術融合的對稱,自我同自然、畫面的對稱,隨筆和繪畫的對稱。在他的代表作《路》中體現他這一終身執(zhí)著追求的完美的對稱美學思想。正如他所說:“這條路,既不是明朗的驕陽普照的路,也不是籠罩著凄慘的暗淡陰影的路,而是一條在清晨微明中,平靜安詳地呼吸著的、坦蕩的、自由自在的路。”④
東山魁夷不僅把風景當成表現對象,還把風景看成是生命的整體,用自己也包含在風景中的方式來凈化自己的心靈,逐漸舍棄自我,最終達到無我的境界,展現給觀者一種“心中萬般有”的寧靜的自然和內心的真實。通過素淡的色彩、簡潔的構圖、單純的景物來體現他的風景世界“靜”之美,乃至日本藝術和東方藝術的“靜”之美。
注釋:
①③④[日]東山魁夷.美的情愫[M].唐月梅,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
②[日]東山魁夷.東山魁夷的世界——與風景對話[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