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鵬
(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廣州 511300)
[摘 要] 在經濟活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會計英語課程的設置滿足了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為例,針對會計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做以下探討。
[關鍵詞] 獨立學院;會計英語教學;教學方法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34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05- 0247- 03
1 獨立學院設置會計英語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以及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國際經濟交流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與此同時,國內企業也正在走向世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社會對既熟練掌握會計專業知識,又懂英語的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要與日俱增,會計英語課程的設置正好滿足了這一社會需求。
1.2 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要
會計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會計專業教育也應以滿足社會需要為前提。設置會計英語課程是華商學院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學習會計英語課程,使學生在掌握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同時將英語作為學習和交流的工具,消除未來在涉外經濟往來中可能出現的語言障礙,拓寬視野,解決后顧之憂。
1.3 獨立學院立足發展的需要
從2001年開始,國家教育部就開始要求各高校積極推動使用英語進行公共課、專業課的教學。華商學院作為本科獨立學院,推行會計英語教學是其辦學定位以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一方面培養專業型人才,如會計專業型人才;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英語水平,以更好地滿足企事業單位的用人需求。
2 會計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模式
會計英語教學一般以教師講授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占絕對主導地位,主要是教師單向地灌輸知識,單方面講授會計英語專業詞匯、英文會計業務處理及報表分析等,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人文性、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缺乏自主學習的樂趣,缺乏動手和實踐能力。
2.2 課堂氣氛沉悶
由于會計英語課堂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照本宣科,講得唇焦口燥,學生聽得云里霧中。教師講,學生聽,缺乏新意,沒有懸念,沒有激情。同時,教學過程中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缺乏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學生不回答問題也見怪不怪了。這樣課堂氛圍自然沉悶,學生求知欲望每況愈下。
2.3 師資力量不足
會計英語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英文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具有會計專業知識,可以說是“ 雙準入”壁壘。對于高校來說,比較理想的情況是聘請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并且是財會類的專業教師,或是具有財會專業研究生背景并且英語基礎好的教師來承擔會計英語課程的教學工作。當然,也可以從外資企業或者涉外企業聘請處理涉外賬務的會計人員來教授這門課。然而,這兩類教師一類多為剛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另一類為缺乏教學經驗的社會人員。雖然他們具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及專業素養,但在教學方面可謂是零經驗。而具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又具備相應的英文水平,能夠承擔會計英語課程教學工作的少之又少,不能滿足需求。因此,往往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年輕教師英語水平較高,但缺乏教學經驗;老教師經驗豐富,但英語基礎相對薄弱。
2.4 缺乏合適的會計英語教材
目前合適的會計英語教材有限,主要有三種類型:中英文雙語對譯教材;原版改編的英文教材,難重點配以注釋;原版英文教材。中英文雙語對譯教材的學習難度最小,原版英文教材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高,是三種教材中學習難度最大的。華商學院作為本科獨立學院,考慮到學生的英語基礎,多選擇根據原版英文教材改編,配以注釋的教材。相對于原版英文教材,難度較低,缺點是學生無法接觸到西方會計“原汁原味”的思維、專業知識及經典案例。
2.5 學生英語基礎薄弱,水平參差不齊
華商學院作為獨立學院,由于其生源因素,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基礎普遍較為薄弱。在會計英語課堂上,一方面要理解理論性較強的會計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又要突破英語語言障礙,學生需要應對會計專業、英語和漢語的思維轉換,難以做到會計與英語的有機融合,極大地影響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3 會計英語教學改進的措施
3.1 分組學習,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會計英語是一門將會計專業知識與英語結合起來的課程,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一方面認為會計知識很枯燥無味,另一方面對學習英語也缺乏自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需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運用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分組學習,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經過實踐探索,會計英語課堂上進行分組學習,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換為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動力,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給他們更多展示和鍛煉的機會,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更加有利于發揮其主體的作用,而教師則主要發揮引導的作用。
3.2 運用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一種以某種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符合新課程的要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例如:在學完一個單元之后,學生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會計專業詞匯,可在課堂中穿插猜詞游戲,兩位同學一組,用幻燈片放映要猜的專業詞匯。參加游戲的兩位同學,其中的一位同學面向講臺,即由這位同學進行描述,另外一位同學背對講臺,即由該同學根據描述來猜詞匯。其他的同學都可以看到幻燈片上放映的專業詞匯。通過這一環節,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專業詞匯的理解與記憶,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相得益彰。總而言之,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設置適當的情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案例教學。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被運用到許多課程的教學中,也可以運用到會計英語的課堂中來。教師可根據教材每一章節內容搜集相關案例資料,在完成教材基本內容講解的基礎上,增加案例教學。在講授案例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分析案例,可根據前文所提到的分組學習,由具體的小組負責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關注案例中每一個細節。具體實施步驟如下:第一步,由學生進行翻譯、分析及相關會計處理,如在學習日記賬這一章節時,讓學生先自行通過案例學習總結登記日記賬的步驟,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二步,由其他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找出有分歧的地方,并進行課堂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總結。
(3)實驗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會計業務設置不同崗位,然后由學生分別來擔任崗位角色,履行職責。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從自己的崗位出發,運用所學會計專業及會計英語知識,對相關業務進行分析與處理,并用英語表達出來。例如:模擬企業的銷售環節,學生分別擔任客戶、公司銷售代表及會計的崗位,用英語來進行商品介紹、討價還價、付款、開具發票等一系列過程,會計運用會計英語課程所學知識進行記賬。如此一來,學生身臨其境,通過自己所擔任的崗位學以致用,親身參與到會計業務的處理流程之中,同時也感受到到了語言交流的魅力和課堂學習的樂趣。
3.3 增設“課后互動”環節
由于會計英語課堂講授的內容通常以會計專業詞匯及會計準則為主,理論性較強,缺乏趣味性。所以學生學習熱情不易激發,課堂氣氛容易沉悶。通過增設“課后互動”環節,充分利用當前流行的社交媒體微博、QQ、微信等。例如:建立微信群,教師提前上傳課件、發布重難點、發布行業前沿信息。學生交流學習心得,利用碎片的時間進行學習和思考,培養和激發學習的樂趣。
3.4 增強師資力量
由于會計英語課程的教師以缺乏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為主,學校應統籌兼顧,做好師資培訓工作,例如定期聘請專家來培訓會計英語課程的教師。另外,也可采取措施對會計英語任課教師進行激勵。華商學院通過增加課酬系數的方法來激勵教師,收到了良好效果。除此之外,每年可開展一次國外訪學活動,讓一批會計英語課程教師能夠得到去國外學習的機會,從而豐富相關文化閱歷,熟悉英語的應用交流技巧。
3.5 打破固有班級模式,推行多層次會計英語教學格局
構建適合獨立學院特點的“分層次”教學模式。在原有班級中,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專業知識水平差異進行教學,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這需要授課教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有清晰的了解,然后在分組的過程中,關注每組成員,按英語水平和專業知識水平高、中、低的層次,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會計英語課堂學習、課堂討論及課后互動等環節中,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上發揮自己的優勢,一起成長。
4 結 語
正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獨立學院會計英語課程的設置,符合當前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但會計英語教學中還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獨立學院會計英語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培養應用型會計專業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曉云.獨立學院會計雙語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2(36):619-620.
[2]劉瑋瑋.關于會計雙語教學的若干思考[J]會計之友,2010(4):110-111.
[3]莫磊,吳丹.小組學習式會計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探索——基于應用型本科教學的實踐視角[J].財會月刊,2015(17):62-65.
[4]劉媛.試論民辦高校《會計專業英語》的課程轉型——基于市場人才需求環境[J].中國商論,2016(2):182-184.
[5]陳良柯,王冰.淺談會計英語教學之改革[J].經營管理者,2015(34):435.
[6]張瑩瑩.會計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天中學刊,2016(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