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芳
【摘要】在中國繪畫的歷史上,繪畫理論是伴隨著繪畫實踐的產生而產生,并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畫品作為繪畫品評的核心,也反映出繪畫審美品評歷代間的繼承與發展。
【關鍵詞】古代繪畫;品評理論;繼承與發展
中國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畫論也是伴隨其產生而發展的。關于畫論的開始,早在先秦時期孔子、莊子等人的一些論著中就有零星的記載,“繪事后素”“解衣盤礴”等哲學思想中都凝結了畫論的精髓,也是孔子、莊子儒道思想的體現。魏晉南北朝是藝術思想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繪畫理論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隨著繪畫分科的出現,同時也有了以圍繞山水、人物為主的繪畫理論,而此時的品評理論主要圍繞著“傳神論”展開。品評理論在隨后繪畫歷史的發展中亦有所深化,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的“分六品以包六法”就非常系統地對畫家進行分品論畫,可謂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篇繪畫品評的專著。隨后姚最所著《續畫品》,也是為《古畫品錄》的續寫及補充。繪畫品評發展到唐朝,在繼承中又有所發展,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列“神、妙、能、逸”四品對畫家進行品第,唐末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提出“自然、神、妙、精、謹細”五等說。到了宋代品評理論也發生了變化,宋初黃修復《益州名畫錄》提出了“逸、神、妙、能”四格,而李廌《德隅堂畫品》中并未像前代一樣,分品論畫,而是針對作品內容進行品評。明代畫品著錄雖有復興之跡,但較之前代在體例上也發生了變化,李開先《中麓畫品》中列“六要、四病”來談及作品的風格,因而明代的品評主要是圍繞繪畫的筆墨風格而談。清代在繪畫風格的論述品評中顯得尤為突出。縱觀中國古代繪畫品評理論,以畫品為中心的品評觀念在一開始就為后世品評論著奠定了基礎和發展的方向,現以“畫品”為例來簡述一下古代繪畫品評理論的脈絡。
一、畫品之始與《古畫品錄》
關于畫品是如何而來的,這要與漢魏以來人物品藻之風結合而說,人物品藻之風的盛行也是推動六朝文藝品評的一個重要因素。人物品藻之風起源于政治上的選拔人才制度,集中體現在漢末的“以品論人制”到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即通過鄉論清議等來作為獎懲升降官吏的標準,并通過清議造成輿論與官宦專政做斗爭。隨著漢末時期的“黨錮之禍”的發生,清議也被官方禁錮,進而轉向清談,士大夫們也不在橫議現實,轉向了談玄談理。清談、清議均是人物品藻的集中體現,然而漢末魏初劉劭的《人物志》也為人物品藻之風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根據,即“征神見貌,則情發于目”。
此時的人物品藻之風進而影響到文藝領域中,謝赫的《古畫品錄》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六法”中的六條標準是作為品評畫家的準繩,是相互聯系,而非獨立存在。品評一個畫家藝術水平的優劣,看是否達到了這六條標準或達到了六條中的哪幾條,并依次品第高下,即“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就好比品評一幅繪畫的優劣,是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及評價的標準又是什么,顯然謝赫通過繪畫的實踐給我們列出了評價的六條標準,這六條標準也是客觀的,并非主觀意志的體現。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還分別列出了六品,按優劣高低依次品第,并始終將六法作為品評標準貫穿始末。謝赫的這種品評方式也體現出六朝文藝品評的特點——分品論畫。分品論畫以六法作為衡量的標準,即六條標準都達到的列為一品,全無的為六品,其中具備六條標準中一條者列為中間各品。這樣的分品論畫絕不是機械的套用,而是以分六品來包六法,在每品中對畫家的評價也各有特點,如對陸探微的描述:“陸探微事五代宋明帝,吳人。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獨立。”謝赫在《古畫品錄》中的分品論畫也為后世繪畫品評奠定了基礎,唐代也在此基礎上得以發揚。
二、分品論畫的延續與發展
唐人品評風氣延續了南朝時期的特點即分品論畫,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中唐時期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就是其中的代表。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列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顯然是對前代品評風氣的延續與發展。他在其書中特列一品——“逸品”,逸品所列三人,在其對這三人的品評描述中,已經更為具體,同時人格也是其繪畫風格形成的關鍵因素,亦從人格的角度分析其藝術風格進而闡述,顯然是將人格的評價體系納入了繪畫品評中,然而這樣的評價體系并未在同時代引起過多的關注,在之后的宋代被黃修復又重新提及并給予了強調。
在《唐朝名畫錄》中朱景玄所提“神、妙、能”的評價語言也是遵循了謝赫以來的傳統觀念。而在朱景玄的“逸格”說中,不難發現,“逸”在謝赫《古畫品錄》中亦有描述“畫有逸方”,然而意思卻大為不同,朱景玄的“逸品”是針對于“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顯然是“品外品”的意思,而非“最高品”,是朱景玄對這種超過正常評價體系之外而特設的一品,這也體現出唐人的繪畫品評思想隨著藝術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關于畫品,唐末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一書中,提出了“自然、神、妙、精、謹細”的五等標準并對畫家藝術水平的優劣進行品評。他提倡繪畫的自然美,將“自然”奉為藝術的最高準則和理想。同時對謝赫“六法”論有所深化和發展,提出了“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的說法,也深化了六朝以來以形寫神的論點。
宋人黃修復將藝術本位立場中定其繪畫優劣的標準轉向了以人格定其優劣,他不同于朱景玄的是將“逸”放于了第一位,將“四品”改為了“四格”,將人格優劣作為品評藝術的因素之一,逸格所列一人。他所謂的“格”亦是風格之意,是符合宋代審美品評標準的,為后世畫品奠定了基礎與發展的方向。
三、畫品的新風尚
宋代李廌的《德隅堂畫品》,與以往的分品論畫不同,此書中并未對畫家進行分品論畫,而是就所見繪畫作品進行敘述,從寫作體例上也是繼之前代有所不同。《德隅堂畫品》中敘及畫作屬何人之作,并對畫作的筆法進行分析,如在郭忠恕的《樓居仙圖》中有這樣的描述“作石似李思訓,作樹似王摩詰,至于屋木樓閣,恕先自為一家,最為獨妙”,這樣對繪畫風格的品評描述顯然是直觀的,已無在于對畫家品第高下,其品評詞更為具體地描述出畫家的繪畫風格,這也為后世品評風氣之緒余。
明代李開先的《中麓畫品》雖名為畫品,但實則在體例上又有之新變,將繪畫風格作為了品評的關鍵,設“六要、四病”,即為“神、清、老、勁、活、潤”和“僵、枯、濁、弱”。其“六要、四病”都是從筆法上論及的,如“筆法縱橫妙理神化”“筆無法度,不能轉運,如僵仆然”等,均生動地將中國繪畫中抽象的用筆描繪得惟妙惟肖,雖有傳統的評價術語,但已沒有了前代分品論畫之痕跡。
從謝赫的分品論畫再到后來的依筆法風格而論,也形成了中國古代繪畫品評理論獨有的軌跡,品評理論在中國繪畫史的發展中對于繪畫的審美導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2]蓬萊.古代畫論[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俞劍華,注釋.蘇州: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4]于安瀾.畫論叢刊[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
[5]于安瀾.畫品叢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6]盧輔圣.中國書畫全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